永远的哀思 追忆宣州区民间文化老人李世清 凹凸 文/图

今日宣州 2020-08-05 07:43 大字

7月30日一大早,宣城散文家协会会员李祺在微信里告诉我说,他家的“老爷子快不行了"。啊?我大吃一惊。问了病情,说是肾脏衰竭,已经住院抢救了7天。唉,真是世事无常、生命脆弱啊,好端端的一个老人,健康之基怎么突然就要坍塌呢?我在心里为他祈祷:没事的,李老没事的,一定会好起来的。他要书画的,他要抄写经文的……可下午两点钟前,李祺又是一个微信:“父亲已于12点半逝世了。"啊!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啊!但就是出现“可能"了。呜呼哀哉:李老,我们尊敬的李世清老人,真的是驾鹤西去了。

就在7月的第9日,我与宣城日报的老报人杨文宝先生,同去古镇溪口祝贺老友程年旺先生散文集出版面世。大约下午1点半左右,我突然想到了也在小镇上居住的另一个文化老人,也就是李祺的父亲——我十分敬重的长者李世清。当日,我们突然造访,提上李祺哥哥家新街门面房的卷闸门,本以为老人一定在午睡,却突然发现一幕他正在奋笔疾书的情景。只见李世清老人身穿一件黑色厚马甲一样的棉背心,胖胖的身子几乎是躺在一个宽大的椅子里,特别是在一双几乎要眯合的双眼下,两个隆重的眼袋显得尤为突出。一看,真是我想象不到的憔悴样。可就是这样,他仍然在提笔抄写经文。顿时,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为他的执着、为他的坚韧、为他的精神……不想,这二十一天前的匆匆一见,竟是与李老先生今生今世的永别!

回想与李老曾经相识、相处、相知的时光,好像一切都在眼前,可又仿佛是那么得遥不可及了。匆匆而过的岁月啊,你好残忍——那个儒雅大气的李老呢?那个嗓门宏亮的李老呢?那个能歌善戏的李老呢?那个能拉二胡高山流水的李老呢?回忆老人命运坎坷的一生,特别是他对文学和书画艺术的执着追求,真的让人好感动。一个乡野的老人,多才多艺:小说、故事、散文、国画、书法、乐器、京剧等,他几乎是门门通、门门精。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李老曾创作并发表了《桐城老柯》《生命的历程》等文学作品;六十年代曾创作地方戏剧本《小林上煤矿》,荣获安徽省奖并进京汇报演出;八十年代,李老呕心沥血大半生搜集抢救宣徽大地文化遗产的《宣徽四稿》横空出世,大作共四部、六十卷、150万言,为皖南民间罕见的文化大著,由此他被人们誉为“宣徽文化老人"。

当年,为了写好《宣徽四稿》,李老摸索书法,更触及到了《十三经》,从此便孜孜不倦地抄写。2018年元月3日,以花鸟和经文为主的“李世清书画展"在美丽的宛陵湖畔宣城书法馆开展。面对观众,在接受宣城电视台记者采访的李老先生滔滔不绝地解说下,中国传统文化如东海排浪。《十三经》是经典中的经典。他说自己展出的《十三经》书法,仅是冰山一角,只是重点突破,难及其余;以大写手法,以一斑而窥全豹,雪泥鸿爪,以彰显国学之浩荡恢弘,目的是唤醒广大民众的文化自信……那次,因身在外地,李老的书画展我无缘欣赏,便委派令嫒前去宣传报道,以表对他的祝贺。但对他老人家的书画,我可是早就目睹过。李老的花鸟画,构图巧妙完美,笔墨浓淡相宜,特别是色彩,大胆奇异,艳丽夺目,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他的书法,更是个性突出,以一种绝无仅有的形体或方式呈现在世人的面前:或如岩石盘坐,或如古松苍穹,或如行云流水,或如天网疏密自如……也许是自己的孤陋寡闻,或是对书法的一窍不通,平时不怎么关注行内的活动,但目睹李老的作品却是百感交集、震撼不已。我只想对自己说,看李老的书画作品,我终于懂得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什么是高人?为什么说高人在民间!

而更让我敬佩李世清老人的,是他的精神,一种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高贵品德。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无论个人荣辱、无论风雨艰难,老人一直在坚守一辈子的爱好,以文房四宝为伴,创作的书画作品不计其数。尤其是晚年,以书写经文为主。无论春夏还是秋冬,无论是拂晓还是黄昏,他都如痴如醉、坚持不断。特别是临终前的日子,老人的腿出现了问题,站立起来都困难,没办法,他索性躺坐在椅子里,仍然提笔不休,如饥似渴,直到住进了医院……

青山依旧在,碧水见东流。悠悠溪口古镇,一切好像还是原样,可斯人不在、已不在!

——李老,您走好!

新闻推荐

合肥地铁5号线离运营又近一步

本报讯7月23日凌晨,合肥市轨道交通5号线南段庐州大道站至祁门路站变电所供电系统送电成功,标志着5号线南段供电系统顺利实...

桐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桐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