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大手”重返抗洪抢险大堤上 抗洪一线直击:想到身后就是百姓,肩上又有了力量
○“最美大手”赵龙
○双胞胎兄弟沈文松、沈文炎
○00后战士王参
从合肥出发驰援安庆同马大堤,武警安徽总队机动支队已经在大堤上坚守了十多天。7月20日,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在同马大堤上见到了这些坚毅的延伸,他们之中有曾经参加2016年抗洪抢险的“最美大手”赵龙,有00后王参,还有双胞胎兄弟文松和文炎等。
“最美大手”又来到了抗洪一线
还记得2016年红遍网络的“最美大手”赵龙吗?7月20日下午,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在同马大堤上又见到了他。
四年过去了,赵龙的样貌成熟了许多,这已经是他当兵的第五年了,也是他继2016年第二次参与抗洪抢险。
我们都知道赵龙是个“拼命三郎”,2016年时就是这样。当时他跟随部队夜间出发由合肥连夜驰援到桐城抗洪抢险一线,一次战斗都没落下,始终冲锋在最前线。连续作战,赵龙的手磨出了5个“血洞”。就是这位“95后”战士和他的战友连续奋战了近36个小时,保住了练潭圩大堤。
这一次,他和武警安徽总队机动支队的战友们来到了同马大堤,任务同样艰巨。赵龙这一次仍然负责搬运沙袋,一天最多搬运300多袋,有时压得他的背都直不起来。原先磨出血洞的手也早已长出了厚厚的老茧。提及辛苦,赵龙首先想到的是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其实我们每一个战士都是这样的,手上磨破了出血化脓了也不停,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句累,这就是人民子弟兵应该做的吧。”
抗洪00后累到手指抓不住沙袋
在抗洪一线大堤上,这里有许多00后的身影,武警安徽总队机动支队某中队列兵王参就是其中一员。
7月20日下午,记者在同马大堤见到了正在扛沙袋的王参。王参出生于2000年,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抗洪抢险,而此时距离他成为一名军人才一年不到。接到这个任务时,王参的第一反应是“很激动”。
记者见到王参时,已经是他跟着队伍来到同马大堤上的第十天了。王参所在的队伍是7月11日进驻同马大堤参与抗洪抢险的,他们所保卫的这一段也是整个同马大堤最危险的地方之一,一旦破堤,很多老百姓将失去自己的家园。得知这些情况,00后的王参顿时感到自己的肩膀上多了一份力量,更坚定了他和战友们保卫大堤的决心。
“我负责的是运送沙袋,一天大概运送200袋吧。能扛动的时候就扛,扛不动了就拖着走。”这些天,王参的手上脱了一层又一层皮。王参说,前几天大堤十分危险,“我们从下午一点开始扛沙袋,到了三点多收到指令说大堤遇险,大家的心情都很焦灼,就想着能多扛一袋是一袋,根本感觉不到累了。”直到他发现自己的手指已经抓不住沙袋了,才知道自己的体能已经达到了极限。“可是我一想到身后就是老百姓的家,我们一定要保护他们,身上又有了力量。”
那一天,王参他们从下午1点一直扛沙袋到晚上8点多才结束。看着眼前的大堤保住了,所有的战士们都觉得再累再苦都值得。
王参是河南人,此次来到前线参与抗洪抢险,家里人根本不知情。这些天,他接到了最疼他的奶奶的电话。电话里,奶奶问他这些天怎么都联系不上,非常着急。王参只能安慰奶奶说,自己这几天训练太忙了太累了,没有时间接电话。
双胞胎战士是兄弟亦是战友
7月11日,安庆宿松县已将防汛应急预案Ⅱ级应急响应提升到l级,全县进入紧急防汛期。也是在当天,武警安徽总队机动支队200余名官兵驰援宿松县防汛抗洪。
沈文松、沈文炎双胞胎是驰援队伍中的两名官兵,今年23岁。他们既是兄弟,也是战友。继2016年抗洪以来,再次奔赴抗洪前线。
7月11日,他们就来到宿松,遭遇了一场“抢险时速”。沈文松回忆道,那天下着雨,晚上电闪雷鸣,堤坝上监测到一处被水浪拍打的薄弱点,约五六米。“我们赶紧组织人手,抢险回填。已经记不得扛了多少沙袋,那天我们排着队站在堤坝上,一个一个垒,最后忙活到11点多才回到驻地吃饭。”
抢险的这段时间,兄弟俩所在的地点发生了多场险情。每一次转移群众时,兄弟俩一般会一起行动。“我们既是兄弟,又是战友。虽然我们长得很像,但是群众一般不会注意到。”在老百姓的心中,他们都有一个名字就是“人民子弟兵”。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梦怡 文/图通讯员 孙小山 赵浩雲 陈羽
新闻推荐
为配合轨道四号线桐城南路站建设需要,现定于7月2日21:00至次日8:00对龙川路至南二环之间的桐城南路段沿线区域等停气...
桐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桐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