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家族与桐城文化
□吴超
坐落在桐城市黄甲镇汪河村的挂车山,是吴家嘴吴氏生生不息的乡土。在国内著名人文专家、学者支持下,我们充分挖掘和广泛收集挂车山区域历史文化、名人诗文和社会变迁等文字、图片、实物资料,建立了挂车山历史文化展示馆,于去年11月正式开馆。
吴家嘴,位于挂车山中北冲河与管竹河交汇处,山清水秀,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在这里,有我的祖居,有我的宗祠,有我勤劳朴实、世代不离不弃的宗亲。
我的家族虽然不像桐城“张姚马左方”那样显赫,尽管一直偏居桐西一隅,但始终自强不息。我那有史可考的数百年家族史,就是一轴吴氏子孙奋进前行、波澜起伏的画卷。其中最著名者,当数“吴门五士”。
明朝末年,流寇扰桐。我们的十一世祖吴希祯纠集壮士,御守吴家嘴四顾墩,护卫乡邻。至今登上四顾墩,眺望茫茫山色、森森林木,犹能感受先祖当年英勇豪迈的气概。
清雍正年间,我们的十二世祖吴泳幕游秦蜀楚豫,被年羹尧奉为座上宾。但他从年大将军异常乖张的言行中料定将有不测,力辞回乡。年羹尧事败后,众人皆服吴泳的先见之明。吴泳著有《花村集》《海屏楼诗草》等。一代名家方苞为他的诗集题词:“出处如龙,清高似鹤。” 清晰表明吴氏家族虽远居山林,但耕读传家早成为美好家风。
我们的十七世祖吴希庸善文工诗,曾主编《桐山名媛诗钞》,网罗明清时期桐城众多女诗人诗选。这部诗集,至今被安徽省图书馆等珍藏,成为人们研究桐城文化的重要文献。
进士吴逢甲,他是我们的十八世祖,考中清道光十五年三甲第一名进士,一直在山西做知县。他断案如神,慈爱百姓,振起文风,德政尤多。最令人感动的,是他在平陆县留下的一段话:“宰一邑,与一邑民近,与一邑民亲。一邑之休戚即一己之休戚,而孜孜以民为心者,不知有己,只知有民。民之乐,己不必与同;民之忧,己不敢与异。”好好品品这段话,做官就有了定盘星。
“五士”中的最后一位,是当代人物,也已作古。他就是中科院院士吴杭生,吴家嘴二十一世子孙。他是我国超导电性研究领域主要专家之一,代表作为《超导电性》。我和他的后代保持着密切联系,挂车山馆珍藏着他的代表著作。
在讲述完家族代表人物后,我要介绍吴氏家族为“桐城派”传承作出的贡献。
同治初年,桐城城池因战乱被毁,人文世家四处避难。所谓“桐城方姚”,一时无人承袭。安庆平复后,马其昶的父母带孩子从上海回来,住在挂车山,租住吴氏家族房子,马其昶则在吴氏家族祠堂读书。有次,方宗诚来吴家嘴祭扫宗兄及老师方东树之墓,晚宿马其昶家,见马其昶才华横溢,便收为学生。经名师指点,个人苦学,马其昶终脱颖而出,以“桐城派殿军”之名享誉世间。光绪年间,随着姚濬昌一家迁入,吴家嘴更成了名流云集之处。姚濬昌,是桐城派名家姚莹之子,也是马其昶的岳父,他从安福知县任上辞官,回乡在吴家嘴购置住宅,扩建为西山精舍,自号“挂车山农”。西山精舍在吴氏宗祠东侧约三十米处。在这里,姚濬昌亲自教授子女,方宗诚、吴汝纶、秦汝楫、马其昶、阮强、郑宗侨等一大批文士常来聚谈。姚濬昌的两个儿子姚永朴、姚永概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为桐城派重要作家。这些先贤题写了大量歌咏挂车山、吴家嘴的诗文,现在挂车山馆东侧墙面上集中予以展示。
姚永概对吴家嘴非常有感情,他在外地还经常怀念住过的宅院。不仅写下了《西山精舍记》,还请陈衡恪、宋伯鲁、冯世定、姚华、金家庆等外地名流分别创作《西山精舍图》。挂车山馆内木质楹联的联文:“黄叶有缘留话旧,青山无恙坐谈经。”就来自陈衡恪在画上的亲笔题诗,它不仅状绘出吴家嘴美景,还写出了吴家嘴人热情好客、知书达理的精神。
难怪有学者睿智指出,挂车山区域文化是桐城文化的后续沉淀,吴家嘴吴氏家族与桐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
我们期待更多的朋友来到吴家嘴,在青山碧水间尽情呼吸挂车山的清新空气,感受桐城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新闻推荐
□毛学农任众推动合肥都市圈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不仅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加速安徽奋力崛起的重要...
桐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桐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