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 共护安定和谐

安徽日报 2019-10-28 06:44 大字

(上接1版)

多元高效 化解矛盾纠纷

淮南市八公山区山王镇丁山村村民夏明祥与夏明好两户土地相邻,因地界不明产生矛盾。当地“老娘舅”调解小组上门做思想工作,使双方达成协议,确立界根石,化解了这起矛盾纠纷。

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山王镇,因征地拆迁、建盖房屋等问题,一度矛盾频发。退休干部郑文卿等组成人民调解员队伍,走乡串户化解纠纷,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老娘舅”。自2010年成立以来,“老娘舅”累计化解各类纠纷数百起。

为治者,务在和众。安徽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协调联动,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多年保持在97%以上。

“村头”“地头”“街头”,人民调解广泛覆盖、提档升级。淮北市在村级设立“说事室”,邀请有较高威信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等参与,打造群众说烦事、解难事、评大事的平台。桐城市活用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引导争议双方在明辨是非、文明礼让中消解事端。蚌埠市建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专业、公正的第三方调解机制化解医疗纠纷。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类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988个,行业主管部门、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优势进一步发挥。

多元纠纷解决方式的紧密衔接,让矛盾纠纷化解更加高效。公安部门全面推行警民联调机制,在公安派出所设立警民联调室,配备专兼职人民调解员,实现公安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有机衔接。省高级法院分别与省工商联等11家单位联合出台诉调对接工作的意见,拓展诉调对接领域,规范对接范围、内容及程序。各级法院依托诉讼服务中心,加强与人民调解组织、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的对接,打造高效便捷的诉调对接平台,大量矛盾纠纷在法院通过先行调解得以及时化解。

定纷止争,增进社会和谐。安徽省推进多元化解机制建设,让矛盾纠纷更多地消除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一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联动融合 共建共治共享

马鞍山市花山区矿院社区,活跃着一支白发苍苍的“红袖标”志愿服务队。治安巡逻、维修水电、维护环境卫生……这支由60多名退休职工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热心公益,常年开展各类志愿活动,为左邻右舍解决了不少琐事难事,成为社区建设的好帮手。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调动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安徽省拓宽社会治理参与渠道,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力量,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村民理事会、居民议事会等基层民主协商新形式,让党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实践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望江县村民小组普遍成立村民理事会,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各地深入实施“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逐步实现基层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各级加大城乡社区建设投入,实现从解决社区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和有章理事的“四有”问题,到设施优等、管理优化、服务优质、环境优美的和谐社区建设“四优”的转变,社区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成为党委、政府的得力助手。合肥市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整合辖区单位和资源,成立由50多家驻地单位参与的社区共治理事会,形成了联动共治格局。宿州市普遍在乡村建立乡贤理事会,将有意愿和能力关心乡村发展的贤达人士聚集起来,引导他们参与乡村治理。马鞍山市培育启明心人文帮扶中心、雨山区传递爱群防互助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参与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及社会治安防范,发挥出独特作用。

多方齐参与,共治聚合力。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生动局面,正在江淮大地上形成并巩固。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为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提供了健康环境、汇聚起磅礴力量。

新闻推荐

随着城市宠物犬数量越来越多,遛犬不牵绳、犬粪不清理、犬吠扰民等不文明现象日益突出。近日,合肥市有关部门就修订养犬管理条例公开征求意见 文明养犬如何成为硬约束

主人不同朱慧卿/绘犬患滋扰居民避之不及家住合肥市桐城绿苑小区的李大妈腿脚灵便,出门却总要带上一根拐杖。“有人遛狗不...

桐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桐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