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路灯古今谈

合肥日报 2019-09-08 00:53 大字

夜晚,当你漫步在合肥街头时,你是否注意到千万盏路灯在默默地散发着光亮,照亮着人们前进的道路。柔和多彩的灯光,也让我们的城市更加明亮、更加秀美。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咱合肥路灯的古往今事。

远的不说,让我们从清代说起。那时的庐州城是没有路灯的,夜间人们出门,靠的是油松火把,或拎一盏蜡烛灯笼,很多时候是靠月光行路,正如宋代杨万里所言:“归路无灯火,冰轮挂岭隅。”据老合肥人介绍,清末,官府只在庐州古城墙七座城门的墙洞里,放置用桐油或豆油为燃料的灯盏,为夜间守城人照明之用。当年老字号“鸿义发五洋商行”把洋油(煤油)引入庐州后,在民国初年才将豆油灯改为防风的煤油灯和煤气灯,官府在四牌楼、范巷口、十字街几处路口挂了几盏,供夜间行人照明之用,这就是古庐州最初的路灯。

那时城内许多大街小巷都没有路灯,就拿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前大街(今长江路)来说,是庐州城繁华路段之一,从三孝口到范巷口这一段的路两侧就有许多小巷子,北侧有府学街、飞凤巷、四古巷、七弯巷、芒仁巷等,南侧有仁和巷、廖巷(今人民巷)、南油坊巷(今桐城北路)等,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老合肥人都知道,靠近长江饭店东侧今六安路附近,有一条从前大街通向后大街不足一百米的巷子,却拐了七个弯,故称“七弯巷”。因巷内没有路灯,当行人从南向北行走时,是看不到从北向南走的人,当在某一拐弯处突然相遇时,都认为对方是“鬼”,吓得毛骨悚然。久而久之,“七弯巷闹鬼”的传闻不胫而走,一到晚上就没有人敢走这条巷子了。其实都是人吓人,是没有路灯惹的祸。

那么,庐州城是什么时候用上电灯的呢?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直到1882年上海才亮起了中国第一盏电灯。电灯传到庐州城,那还得感谢一个人,那就是四十年后的1923年,合肥县的一位士绅叶斗南——清末将领叶志超之孙。他想起祖父的教导,男人一定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于是他找到李鸿章之孙李企颜等十五人首批入股,集资3.6万银元,筹建电灯事业, 在庐州城东门外木滩街(今坝上街东)开办耀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历经三年,1926年公司正式成立,同年九月开始发电,主要供应东大街、前大街、后大街三条主要街区。同时也在这几条街的路口埋了几根松木电线杆,拉了几根电线,挂上几只白炽灯泡做路灯。当年这在庐州城可是很新鲜的事,当路灯通电发光时,引来了许多群众围观,还有人拿着旱烟袋点火,可怎么也点不着。见此情景,不知哪位文兄编了一副既感稀奇又略带调侃的对联,在庐州城广为流传:

独木孤撑,这光棍居然发亮;

几天就倒,那小火才不经烧。

但好景不长,1938年合肥沦陷,耀远电气公司被日军掠夺,电厂被毁,原址变成一片废墟。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在洪家花园内(原省委大院)建一小型杌房,开始发电,但供电范围很小。1949年解放前夕,合肥城里又陷入黑暗期。

从起步到初见雏形,合肥的电力事业举步维艰。伴随着新中国的曙光,合肥城市建设的发展壮大,如今无论你走在哪条街道上,那一排排一行行路灯不断向远方延伸,汇聚成了一条条流光溢彩的河流。每当华灯初上,火树银花,霓虹闪烁,街市如昼。通过光影变换,塑造出一幅幅亦动亦静、亦悠亦扬的街景画卷,绝对给你一个梦幻般的感觉,正是“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想想过去古庐州“独木孤撑,几天就倒”的路灯,到如今千万盏形状各异的路灯普照合肥城,我也撰副对联,以抒心中感慨:

万杆齐矗,多姿彩灯普照大湖名城夜如昼;

常年耸立,缤纷光影遍洒创新高地明似春。

□ 文/石大泉

新闻推荐

公交站点便能 充值“合肥通” 每笔收取0.5元手续费

市民可以通过充值机给合肥通充值。晨报讯最近,刘女士在“芜湖路”和“桐江饭店”公交站,分别发现了一台“合肥通”...

桐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桐城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