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年付出,想听脑瘫女儿喊妈妈

新安晚报 2019-06-19 10:18 大字

27年前,桐城市双港镇民畈村村民潘保年的女儿彭钱前出生时缺氧,患了脑瘫。27年来,潘保年含辛茹苦,不离不弃,悉心照顾着女儿衣食起居。她的付出,感动了众多乡邻。潘保年常说,为了女儿,她再苦再累都值得,只盼着有生之年能听到女儿喊一声“妈妈”。

女儿出生不久患脑瘫

“孩子出生第47天的夜里,突然抽搐。”潘保年清楚地记

得,当时初为人母的她吓得连夜抱着孩子到镇

卫生院就医。

“镇卫生院条件有限,第二天我将女

儿转到桐城市医院,一周后又转至省立

医院。”潘保年说,转了一圈下来,她的

心凉透了,每个医生都下了“判决书”,

说“这孩子的病治不好,由于出生时缺

氧,患了脑瘫。”

潘保年不相信,继续为女儿治病。

因家庭经济困难,潘保年只好等女儿病情

稳定些,就带着她回到家里。病情一有反

复,潘保年又抱着女儿上医院。

来来回回奔波快十年,潘保年感觉孩子

治愈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有一次,在安庆某医

院就医时,潘保年忍不住跑到长江大桥上,看着脚

下滚滚翻腾的江水,想一跳了之。但一想到可怜的

女儿,还有家里的老人,潘保年默默转身,擦干

眼泪,做自己该做的事。

不愿让女儿受一点苦

由于患病,女儿彭钱前坐不住,站不住,

更不会说话。“看着她,我的眼泪直往肚子里淌。”

潘保年说,为了照顾女儿,她请师傅专门打制了一个

坐车,带着女儿到田里干农活。女儿长大后,不便带到外

面,村里向市残联申请了一张轮椅。彭钱前就在床与轮椅之间

被抱来抱去。“现在她长大了,体重也增加了,有时候真抱不动。”

潘保年爱人是木工,常年外出务工。为了给女儿治病,亲戚朋友都伸出援助之手,能借的都借了。潘保年说,为了补贴家用,她打两份工,一个在附近一家工厂做早餐、中餐;另一个领取附近一家企业的包装袋在家里代加工。即便外出,潘保年离开女儿最长时间不会超过三个小时。潘保年下定决心,有自己一天活的,就不能让女儿受苦。

潘保年一天的生活是从服侍女儿晨尿开始的,然后洗衣服,再到附近工厂上班。7点50分回家,为女儿穿衣起床,伺候女儿吃喝拉撒。冬天衣服多,给女儿穿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省下一个尿不湿,潘保年经常端着尿盆伺候女儿大小便,手脚发麻是常事。

每天伺候好女儿上床睡觉,潘保年就打开缝纫机加工包装袋,至少工作两个小时。

想听女儿喊一声妈妈

许多人都劝潘保年放弃女儿,可她哪里舍得,“女儿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她这么可怜,我哪能抛弃她。”

后来在亲戚朋友劝说下,女儿7岁那年,潘保年生了一个儿子。弟弟慢慢长大,对姐姐特别照顾,学着妈妈的样子给姐姐喂饭,推着轮椅让姐姐晒太阳,直到高中功课太紧,才放了手。前年,弟弟光荣入伍,他把穿着军装敬礼的照片发给母亲。潘保年每次看,总是热泪盈眶。弟弟曾安慰母亲:“妈妈别怕,你老了,我来养姐姐。”

“幸亏是潘保年,要是换了别人,这孩子肯定要遭大罪。”熟悉潘保年的人都被她的付出感动。雨花斋双港站的义工们经常给潘保年母女俩送中餐。潘保年说,家里还有2万元外债,等还清了,看看可有哪个医院能治女儿的病。“现在医学进步快,我还是想带女儿去看看。”眼看年纪越来越大,潘保年心中的期盼愈发迫切。

如今,女儿彭钱前已经27岁。潘保年说,为了女儿再苦再累都值得,自己最大的愿望是听女儿喊一声妈妈。汪桂云潘月琴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蒋六乔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为亡子治病欠款数十万 六旬老人打工5年终还清

余国云。晨报讯正当壮年的儿子生病,老父亲为救子倾尽全力,变卖家财借遍亲友,然而这依然没有换回儿子的生命。儿子去...

桐城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桐城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