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乘》中的大通风情

铜都晨刊 2018-08-17 10:15 大字

□左中

若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没看过《里乘》,那就足以证明许奉恩的志大才疏了。

许奉恩是桐城黄华里人(今枞阳开发区),生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因不得志于科举而终生辗转幕府间,在江良臣手下当幕僚时,幸而被推荐任知县,可到吏部应选时,却因无资格而未能赴任。后又转到方浚颐手下做幕僚,光绪四年五月病死于武昌幕府,年62岁。

《里乘》是许奉恩著作的笔记小说,它又名《兰苕馆外史》。在序言中,他曾信誓旦旦要成为鼎立于蒲松龄与纪晓岚之间而独树一帜的作家。事实是:与《阅微草堂》比,《里乘》明显缺少一份丰厚,而与《聊斋志异》比,则又少了一份轻灵与飘逸。

不过,《里乘》中很多近似实录的短篇,因记录身边事而令人倍感亲切。比如其中一个题为《大通佘翁》的短篇,在铜陵人读来,就很亲切:说铜陵的滨江集镇大通,以佘姓为最多,乃当地巨族。其中一位六旬佘姓老翁,在江边设旗亭卖茶。有一天,一个茶客将内有三百两白金的包袱落在了旗亭里。拾金不昧的老翁,等那人回来找寻时,在核对上包裹中银两数目后,又完璧归赵地将包裹还给了那位幸运的茶客。失而复得的茶客,打算分出一半来酬谢他,却被老翁婉拒了。

就在这位感激涕零的茶客欲渡江而去时,只见江中有一条满载乘客的渡船,因突遇风浪而左摇右晃,情况堪忧。茶客当即从包裹中掏出白花花的金子,对着泊舟于江岸的打渔人喊道:“谁去救他们?我这有重赏!”心为白花花金子所动的渔民们,争相驾舟前往,将遇险渡船中的乘客,分别接到自己的小船上,这才避免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其中有位获救少年,硬拉着他的衣袖,恳求道:“今天如果没有您,我就葬身鱼腹了。您一定要到我家一坐,好让我全家一起来拜谢您。”盛情难却的茶客,只好跟着少年来到他家。待少年将亲人们全都请出,来与茶客相见时,茶客发现少年的父亲,正是旗亭里的卖茶翁。少年原来是六旬老翁膝下唯一的儿子。

很明显,这是个关于因果报应的故事。许奉恩的《里乘》中,这种真假莫辨的故事很多,甚至为增强实录效果,他还动用了很多真人真名,可故事却讲得有点离奇。

就这篇笔记小说而言,佘姓乃大通巨族是事实,旗亭也可能是有的,但如此巧合的故事却令人生疑。倒是滨江旗亭、江上风浪、江岸渔民等描述,还略略看出些当时的风土人情。若能铺陈开来描写,或许能弥补点故事老套的不足,可惜他未作延伸。

新闻推荐

桐城一企业承担高额赔偿

本报消息记者任祥斌通讯员严娅报道一般情况下,员工正式入职后,企业都会给员工购买工伤保险,如果员工在工作中遭受到意外伤害...

桐城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桐城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