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晚年乡居生活
桐城龙眠山双溪园白梦 摄公元1702年,大清康熙四十一年三月初三日,古老的桐城迎来了一件大事情,在朝为官多年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致仕回家了,亲朋故友、父老乡亲郊迎数十里,小城空巷。相爷不恋权柄,归隐林泉,人们把他和汉宣帝时的急流勇退的名臣疏广、疏受叔侄相比,一时朝野之间皆传为美谈。
张英的府第在桐城城区西面即著名的六尺巷旁边,但是张英早已厌倦了城市的生活,这位退休的老相爷,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桐城西面的龙眠山上的双溪园林之中。
双溪距离城区十余里,因椒园小河和龙眠河两溪汇集于此而得名。其地林壑幽深,清流见底,春回杂花生树,夏至佳木繁阴,秋日层林尽染,冬来白雪满山,是一片难得的宝地。
张英少时,就和三哥张杰等一同在龙眠山中读书。居官后,念念不忘龙眠山,据史料记载:康熙二十年(1681年),张英请假回桐城安葬父亲,康熙皇帝赏赐了白银五百两、绸缎二十匹。张英用赐金的一半购置了墓田,另一半从友人手中购买了一块山林,因为购置园林的金钱是皇帝赏赐的,所以将此地命名为赐金园。
三年之后,张英奉召回京,官职越做越大,却更加思念故园山水,尤其是双溪,“朝夕梦寐所在也”。康熙二十九年(1688年),他又买下了赐金园南边的一块平地,此地三面环水,因张英喜爱芙蓉花,将此地命名为芙蓉岛,芙蓉岛即今日之水圩村民组所在地。并命张廷玉等子侄辈在此凿渠挖池,建双溪平水。双溪平水是水圩景区的主体,由两块人工湖和三段人工河道组成,北面是莲湖,南面是鱼湖,鱼湖北面一段河道连接龙眠河主河道,利用自然地势,从北面将龙眠河水引入其中,鱼湖南面有一条人工河道连通椒园小河。双溪平水之中种植了莲花、菱角、茭白等等,放养了各色鱼儿,岸边遍植槐、柳、梅、竹等,同时修建了双溪草堂、佳梦轩、秋水轩等建筑。
中国古代的园林,无论是官家的还是私家的,基本上都有围墙或者篱笆,一为安全,也为了保护私人地界不受侵扰,张英的双溪园林既没有围墙,也没有篱笆。因为一设置墙篱,就隔断了路径,往来其中的樵夫农人就要绕道而行,这与老宰相的仁人之心是相违背的,所以“不设籓篱,任樵者取径焉”。
故老相传,老宰相在山间散步,只要遇到挑担的农夫和樵子,总是事先退到路边,让出路来,让他们先过去。
在双溪园林的最南端,当地农民在龙眠河边挖了一道小沟堰,引水入田。窄窄的堰堤正好成为一条小路,一边是河一边是沟,雨天湿滑,樵夫和牧童们通过这条小路时往往滑倒跌入水中。张英特地命令仆人在这条堰堤的两边砌上石块,将小径的路面整平。由于张英的加固,这条小路和沟堰的一直到21世纪水圩大桥通车前都还在发挥着交通功能和灌溉功能。
一样,把遗失在田间的稻穗一根根拾起。忽然一转头,看到田里正在啄食遗粒的田雀,想到田雀和人同生在这个宇宙之中,又把拾起的稻穗给扔下了,还是给这些可爱的小动物留一口吃的吧。
吃到自家田里收获的当年的新米,老人家感慨万千,衷心感谢一年的风调雨顺,感谢上苍对众生对自己的厚爱。
有时候,邻家的老人会带着自己家产的山芋板栗请老宰相尝尝鲜,他也会高兴地收下,把它们放在炭火旁边慢慢烤熟,享受这满屋的甜香。
张英自中年之后,即已无仕进之心,偏偏一路高升,直至位极人臣,其内心深处却一直渴望归老田园。虽然“力微不能耕”,但“鄙性复好农”“欲自营十亩,课仆春山中”,隐居双溪之后,张英终于实现了这一梦想。
赐金园有田20余亩,芙蓉岛有田10余亩,“清明时节雨纷纷”,仆人赶着耕牛下田耕作,这位退休的大学士也会带着斗笠跟在后面;平常时节,他也会时时督促赐金园里的老仆种瓜种菜,薅草施肥,不要错过农时,误了农事。
到了秋收时候,看着一田黄澄澄的稻谷在秋风中摇摆,这是老人家最高兴的时候。农人下田收割,老人家自己也跟着下田,家人当然不可能要他亲自动手,老人家有时候会像个守财奴
张英在朝为官时,同僚叶方蔼曾为他写过一张条幅:“嘉树芳草,性之所耽。”叶方蔼是张英的好友,可谓深知张英者。张英自己也曾说:“予生平嗜卉木,遂成奇癖,亦自觉可哂。”那么张英的爱花木,有什么“可哂”之处呢?有一年冬天,梅花盛开,张英将这些梅花盆景搬到了居室之中,红梅、白梅、乌梅、绿梅,单瓣的,重瓣的,高的、矮的,满满的挤了一屋子,人在其中不是绊着鞋子就是攀住衣裳。家人都觉得好笑,老人家乐此不疲,自谓“从来容膝易为安”。
在张英的双溪园林里,花木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赐金园的最北端,是民间传说中的老宰相东花园。东花园里有一处不大的池塘,池塘里种植了莲花,在池塘的岸边,老宰相将几十株桃树种在一起,春天来临的时候,桃花盛开,云蒸霞蔚,俨然是缩微版的世外桃源。
在赐金园南端,张英建有秋妍馆。秋妍馆里杂植枫树、柏树、橙子、石榴、柿子、板栗等树木,金风送爽的时节里,各种果木错杂交映,紫色、红色、橙色、黄色、栗色、褐色、绿色……深深浅浅,浓淡不一,令人目不暇接。
在所有的花木之中,张英最喜爱的是梅花,在城区的五亩园,双溪的赐金园、芙蓉岛,都大量的栽植梅树,老人家还在赐金园里的香雪草堂前,专门辟了一处梅园,十丈之内,中无杂树,俯仰生姿,尽态极妍。
老人家也很爱莲花,也因此将流经赐金园前的一条小河命名为芙蓉溪,把龙眠河南部的园区命名为芙蓉岛。在今天的张英墓前面10米之地,当地传说是老宰相的荷花池,老宰相用他的生花妙笔,描写莲花之美:“或朝淡而夕绯,或初碧而乍紫;或以并蒂呈华,或以独秀为美;或露滴而初开,或风翻而乱绮;或倚松如静女,或临渊似君子。”
除了养花,张英也爱栽树。康熙年,张英在朝,桐城家人营建芙蓉岛,张英特别致信,对栽树的工作作了细致的叮嘱。隐居双溪之后,更是亲自参与栽植树木花卉,以致连远在九重之中的皇帝都知道了: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春天,康熙帝南巡阅视河工,张英前往金陵迎驾,皇上说听说你在家里喜欢种树,还亲自为张英书写了一副匾额“种花处”。
张英最爱的树种是松树,在芙蓉岛的外围,是龙眠河的河堤,张英在堤上密栽松树,并根据苏轼的诗句“白首归来种万松”的诗意,将它命名为万松堤。乾隆年间桐城人姚兴泉游至此处,曾留下了“赐金园外万松圆”的诗句。
在张英的诗文集中,歌咏梅花、莲花、松树的诗句难以胜数。梅花剪雪裁冰一身傲骨,莲花高洁雅致香远益清,青松傲雪凌霜坚忍不拔,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张英一定是从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吧!
张英酷爱龙眠之水,却苦于龙眠河“溪流湍急,奇石如林,溪行石隙中,跳珠溅瀑”,无法行船,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为弥补这一缺憾,张英在双溪平水之中,打造了一叶仅容数人的小船。天气晴和的日子里,他会带上两个小童,一张古琴,还有他最喜欢的陶渊明、苏轼等人的诗集,泡上一杯武夷茶,任凭小船在芙蓉丛中荡漾……
人在舟中,近岸的绿槐垂柳,远处的青松翠竹,历历在目。烟岚雨岫,云峰霞岭,顷刻之间,变幻万千。西望椒园,山谷窈然幽深,两山之间,一条瀑布仿佛从天而降,激流飞溅,逶迤曲折,直奔山麓,终于汇聚到龙眠河的主河道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陶醉在这样的美景中,老人家常常是终日不倦,有时候干脆就在小舟之中枕书而眠……
双溪园林不设藩篱,过路的樵夫,相邻的农人,皆可随意前来游玩。乡邻们喜爱这位亲切和蔼的干瘦老人,而忘记了他竟然是高居宰辅普通人终生难得一见的相国大人。
元宵节的晚上,相爷会在他的园林里放河灯。山民见过龙灯、狮子灯,却从来也没有听说过还有河灯。天尚未黑,远远近近老老少少的乡民们就聚集到芙蓉岛;天黑下来了,相爷来到莲花池前,亲手将点燃的河灯放到流水之中,看着河灯在水中缓缓漂移。河边上人群随着水面上漂浮的灯笼缓缓移动,人语喧阗,笑声盈盈,在幽暗的灯光中,有人注意到,相爷的脸上露出浅浅的笑意,愈发慈祥!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十七日,张英薨逝,遗嘱葬于双溪,从此长眠于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之中。
(作者系桐城市黄岗中学教师)
新闻推荐
本报消息记者任祥斌通讯员许菊红报道所有交通参与者都必须遵守交通规则,若违反交通规则必然带来安全隐患。日前,桐城市范岗...
桐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桐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