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不灭小康路上不掉队
残疾人是贫困层次最深、脱贫最难的一个特殊群体。残疾人生活得好不好,既与“十三五”期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紧密相连,更能折射出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
在脱贫路上,有龙旺、丁鲁林等残疾人,他们克服自身身体困难,不等不靠,展现了当代残疾人的精神风貌;有孙长发、陈结来、徐庆云夫妻这样的“领头雁”,在自身脱贫的同时,带动更多残疾人同走小康路;更有“技能培训”、“阳光大棚”、创业补助、康复扶贫、教育扶贫等扶贫政策。多方合力,实现着“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
1999年,宜秀区白泽湖乡龙华村村民孙长发刚满25岁,做厨师的他收入稳定,意气风发,然而一次手术的后遗症让他左侧身体瘫软无力,重度残疾。
同样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原本在深圳创业的江用厚因一场车祸造成肢残,原本红红火火的生意跌到谷底。
素不相识的两人却有着相似的命运轨迹。致残、返贫、不屈、再创业。
拖着左侧无力的身体,孙长发需要新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他去工厂应聘、去周边县市找工作,然而现实却是苦涩的。工作难找,即使找到了,干得时间也不长久。几年摸索却无功而返,心灰意冷的他回到家乡开始务农。
与孙长发一样,江用厚因意外致残后,经历了创办小广告公司,经营过超市,都以失败而告终,再也经不起折腾的他也把目光投向了农村。
孙长发利用自己家的三四亩地种起了小葱、白菜等应季蔬菜。江用厚选择了前景不错的草莓。然而命运似乎还要考验着他们的意志。
“因为半边身子没力,翻土时无数次摔倒田里,可因为没有经验。第一年亏了十几万,东拼西凑的钱一下子打了水漂。”孙长发说。
“没干过农活,现在种草莓,我是个门外汉。”江用厚说。
亏损了,不气馁,吸取教训,参加培训,第二年孙长发接着干;不会种植,不懂农业,外出学习、虚心求教,江用厚跑遍全国学知识。
如今,孙长发从三四亩自留地起步,发展到30亩,水面160亩,除种植应季蔬菜之外,开始种植莲藕,销售收入20多万,脱下了贫困户的帽子。江用厚的草莓基地年收益十多万元,已建成大棚30多个,已然是农业种植的行家。
迷茫是很多残疾人在面对未来时的普遍心理,而坚毅同时又是残疾人精神的代名词。在脱贫致富道路上,他们不等不靠,全力出发。
龙旺,宜秀区罗岭镇村民,自小左脚残疾,他学习理发,用勤劳双手走上了致富路;
丁鲁林,迎江区墨园印社负责人。小儿麻痹行走不便。下岗后不屈不挠,不断学习电脑知识,成功创业;
马亮,迎江区新河办事处新龙社居委居民,视力残疾一级,开办一家盲人按摩店,因技术精湛,生意做的红红火火;
占艮华,桐城市文昌街道官桥村一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自幼身患残疾。靠自己的双手,建起葡萄基地,不仅自己脱贫致富,还带动周边20名村民就业。
他们或先天或后天原因致残,脱贫之路较常人更加艰辛,但“共奔小康”的信念始终不灭。在安庆市城乡,残疾人上演着自己的脱贫创业传奇。
基地之光
残疾人脱贫往往要付出常人数倍百倍的努力。而成功脱贫,走上创业致富道路的残疾人往往也都做出一个相同的决定——带动脱贫。陈结来也不例外。
在潜山县槎水镇,村民陈结来用一只手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为周边村民特别是残疾人撑起一片天。
1993年,25岁的陈结来因意外事故失去右手,仅有一只手的他一路打拼,公司已经发展为年产值1700多万元,基地面积达280余亩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在油坊村徐桥组徐根焰的瓜蒌田里,陈结来正在田间手把手教徐根焰牵藤,不时用仅有的一只手耐心地向徐根焰打着手势。
徐根焰是名聋哑人,以前紧靠打零工度日,不仅很累,还收入微薄,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是出了名的贫困户。为了帮助他家脱贫,陈结来主动找上门,让徐根焰在自家田里种瓜蒌,合作社给他提供种苗、技术,并承诺以保护价回收瓜蒌籽。没了后顾之忧,勤快憨厚的徐根焰就干起了瓜蒌种植。一年下来,陈结来果真兑现了承诺,徐根焰尝到了甜头。如今,徐根焰的瓜蒌园扩大到了6亩,年收入能有2万元。“我家多亏了陈总,不然日子真不知道怎么过呀。”徐根焰的老母亲肖金花说。
目前,陈结来的合作社吸纳了25名残疾人或残疾人家属就业,带动了140多户残疾人家庭发展农特产业,吸收了20多户残疾家庭加入合作社。2013年,合作社被评为省级阳光助残就业基地。
“我自己是残疾人,对残疾人有更深的情感,愿意帮助他们通过自力更生实现自立自强,共同脱贫致富。”陈结来说。
在脱贫路上,残疾人了解残疾人群体的艰辛,更能体会残疾人创业的不易,也更懂得相互扶持的意义。
“我也是残疾人,找到我的残疾人我都尽量安排合适岗位就业,并购买五险,和对正常员工待遇一样。”俊富服饰总经理汪进富说。
安庆俊富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有员工47人,其中残疾人22人。残疾人就业比例近50%,沈皓、郭大长等肢残、语言和听力残疾人在此找到希望。
望江县漳湖镇幸福村残疾夫妻徐结红徐庆云,用单腿在家门口建起“服装加工基地”扶贫驿站,带动残疾人35名,人均月增长3000元。
“世上的路有千万条,但总会有路适合我们。现在道路越走越顺,相信大家的日子都会越来越好。”徐结红声音不高,却坚定无比。
托起蓝天
残疾人是贫困层次最深、脱贫最难的一个特殊群体,更需要特别关心和特别关注。而在帮助残疾人脱贫的道路上,政府角色从不缺失。
今年67岁的吴发礼家是典型的一户多残。儿子、儿媳和孙子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贫困难以避免。而对于这户特殊的家庭,低保金、重残救助、护理补贴等民生工程和扶持政策,使这户特殊家庭走上正轨。
“4个人低保金一年一万多,重残救助加上补贴四千多,一户多残一年三千多,加上创业就业扶持一年2000元,儿子学理发打工一年2万。国家政策好,我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细数各项帮扶政策,吴发礼很高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残疾人而言,让他们掌握一门手艺,帮助他们创业就业,是促使他们走上脱贫路的重要途径。针对不同类型的职业技能培训至关重要。
“从最初的电脑打字,到现在的电子商务和创业培训,印社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培训分不开。”丁鲁林说。
而在农村,针对需求开办的各类培训更是精准。
“开办培训之前,我们先了解残疾人要学什么,再组织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授课,这种方式不走弯路。”宜秀区残联工作人员汪春元说。
据残联统计,2017年,为2564名残疾人进行了不同类型职业技能培训,扶持1780名残疾人自主创业和就业,就业率达67.8%。新增了26个残疾人就业基地、46个阳光大棚,就业工作直接或间接投入1567.5万元专项资金。今年以来,市残联采取“精准”帮扶与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辐射带动相结合方式,扶持残疾人发展生产,3800多名残疾人脱贫。
残疾人扶贫是一个综合工程,除在就业创业上进行帮扶外,康复、救助、教育帮扶等缺一不可。
据了解,2017年,残疾人扶贫纳入大扶贫范围,统筹安排、重点倾斜、同步实施。争取康复扶贫贷款90万元,开发15个残疾人扶贫项目,扶持2156名残疾人脱贫。对30251名农村特困残疾人进行定期救济,有力保障了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实施了扶残助学工程,投入资金143.35万元,救助贫困残疾大学生名和义务教育阶段贫困残疾学生1217名。通过项目扶持、就业扶持、结对帮扶等各种渠道扶持贫困残疾人2312名,其中解决温饱2211名。
“残疾与贫困具有同源性,常常互为因果。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他们展现出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宝贵品质。同时,从康复、救助、培训等各方面出台的政策,形成合力,杜绝因经济因素带来的贫和身体原因造成的困。助推残疾人脱贫致富脚步,让他们在同样奔小康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快。”市残联理事长周正国说。
新闻推荐
他倒在为民服务的路上 ——追记桐城新渡镇柏年村党总支书记胡忠全
2017年12月16日,桐城市殡仪馆内,庄严肃穆。桐城市新渡镇柏年村1000多位村民强忍着悲痛,前来为他们心中的好书记胡忠全送别,只为最后再看他一眼。“忠全忠全,工作在前,日以继夜,不得休闲;忠全忠全,为官清廉...
桐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桐城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