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再芬:黄梅戏一定要和时代接轨
韩再芬: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徽再芬黄梅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安徽韩再芬黄梅艺术基金会理事长。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梅戏)。两次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和“白玉兰戏剧奖”以及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先后主演《女驸马》、《徽州女人》、《公司》、《美人蕉》、《徽州往事》等三十余部具有较大影响的舞台剧及《香魂》、《生死擂》、《走向共和》、《贞观长歌》、《李清照》等二十余部优秀影视剧。
黄梅戏需要生长在原土壤上
橙周刊(以下简称橙):第几次来合肥演出?
韩再芬(以下简称韩):第七次过来。前几年最多一次演出22场,举办十周年庆典活动,再芬黄梅在合肥住了一个月。
橙:今年有哪些亮点?
韩:这一次选择了两出传统戏,考虑到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乘势让观众对传统更多一些了解。《天仙配》《女驸马》,还有一部是《春江月》。这一次体现了再芬黄梅的年轻性,以余淑华为核心,一共三台戏,两台她都是主演。另外重点推出一对90后青年演员,潘柠静、谢军。
橙:这些年你给了年轻人很多机会。
韩:演员就是这样,需要平台展现。再芬黄梅每个演员都有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彼此比拼技艺。我们讲究团队精神,主演也可以做配角,大家彼此服务。演艺界很多人放不下身段,在我们再芬黄梅里没有身段这一说。我经常给他们当配角,做服务。
橙:合肥的戏曲氛围你感觉如何?
韩:合肥的氛围还可以,慢慢上来了。黄梅戏这一块总体上不如安庆,这也是我们每年来合肥演出的原因,做一点普及性工作。黄梅戏差不多成了安庆文化一个最靓丽的代表,黄梅戏需要这样的氛围。生长在原土壤上,对黄梅戏的发展有好处,这是我多年里不离开安庆的一个重大原因。谈个题外话,我希望安庆城市文化呈现里,黄梅戏元素更多,改变千城一面的状态。以戏曲为活体,来改变城市面貌。
时代不容墨守成规,除非你愿意被淘汰
橙:这一年里又在为黄梅戏忙些什么呢?
韩:现在手头有两出戏。一个是《邓稼先》,弘扬那一代人的精气神,对国家民族的担当。看了一些资料,非常感动,邓稼先那代人真正是中国人的脊梁。还有一出戏《六尺巷宽》,取自桐城文化,大家都知道,展现邻里关系的。人与人之间应该要有六尺巷宽的精神。
橙:你会在里面演出吗?
韩:现在还说不太准。在几个角色上徘徊,看最终合适不合适。
橙:上一个新戏非常难吧?
韩:是啊。做一个上乘作品非常难。不能太功利,需要一个好的班底,纯粹地围着一部戏。可惜我们创作团队弱了,需要调动外面的力量,包括编剧导演舞美灯光。
黄梅戏里有些东西不看货,只看人看名头,这个伤害性很大。有些名不副实,所以不容易打造优秀作品。
橙:年轻戏迷越来越多了吧?和他们交流起来有障碍吗?
韩:黄梅戏的成长离不开老观众,是他们在撑着上座率。可是如果仅仅只能吸引老观众,那也是不够的。毕竟艺术的发展需要更新。
再芬黄梅这几年的年轻受众越来越多,不像一般剧种,一眼看去,台下白发苍苍一片。
橙:可能年轻人的市场意识也要好一些。
韩:市场很重要,市场能保证一个剧种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过去不少人形成了一种不好的心态,看戏不掏钱。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能卖出去票呢,因为没有间断市场,我们总要演走市场的戏。有时候送戏进校园,不过五块钱一张学生票,但他掏钱了是一个选择、一个尊重、一个态度,而不是被动等送票。
橙:我知道你们经常进校园。
韩:黄梅戏本身就是一个年轻的剧种,与当代人接轨的空间很大。她不像京剧昆曲那么历史悠久。
橙:对,白先勇作《青春牡丹亭》也经常进学校,吸引年轻观众。
韩:内核并没有变,包装变了,让年轻人更喜欢昆曲了,没什么不好。一个戏剧人一定要和时代接轨,不能排斥一些进步的东西。时代不容你墨守成规,除非你愿意被淘汰。
橙:你们再芬黄梅也经常走出去,去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港台。
韩:我们走出去,为了扩大眼界。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走出去,会受到很多局限,带不了太多道具之类,艺术呈现还需要慢慢提升。
不过黄梅戏走出去很受欢迎。到美国、加拿大,观众更多还是华人。上次再芬黄梅去俄罗斯演出,观众大部分是外国人。我们不能每一句翻译,演出前有一个简单的梗概,俄罗斯观众听着音乐,看表演,他们也看懂了,该笑的也笑,能进入到戏曲的氛围里,艺术真是无国界的。
创新是外在形式的重新创造
橙:黄梅戏对外出走的过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韩:国外的音乐剧,就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科技手段就很好,工业文明体现了,我们还是需要向他们学的。
橙:中国戏曲要面向世界,是否意味着演员平时也要接触西方戏剧,做点西方文学的“功课”?
韩:当年梅兰芳、程砚秋,他们也专门去国外学习,吸收人家的文化。我们现在虽然不可能经常到外面去学习,大量的阅读观看国外的作品还是非常有必要的。黄梅戏是产生于农耕时代的文化,进入到工业时代,这个跨度需要艺术形式的某些变化。
橙:其实不少老一辈艺术家一直在尝试跟时代接轨,反倒是现在的一些戏迷有些“原作情结”。
韩:艺术家还是想在前面,观众是习惯问题、情结问题。一旦认同了,识别度就定固在那里了。再加上过去那些作品基因好,一些作品很经典,京剧昆曲都如此,所以戏迷难舍。
橙:我觉得和时代接轨之后,怎么保留黄梅戏中国古典韵味之美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这一点很多戏曲都一样。
韩:我也不太说得准。黄梅戏处在三岔口,甚至十字路口,到底该往哪里走,我们还在探索。依然延续京昆方向发展,她很难拥有当代性。黄梅戏有一套自己固定的传统的程序,譬如开门的动作该如何,过去有门栓,现在是门铃,如果你演舞台剧呢?改不改?水袖摆动那样的动作很美,因为她具有时代背景。那么你表达今天的题材,使用到电话电脑,怎么用一套新的程式、美的程式、戏曲的程式,这里面大有文章。必须探索再造程式,不然没办法演现代戏。
橙:谈到创新,你们去年上演的《仲夏夜之梦》大获好评,我不少朋友看了,都称赞。
韩: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他的创作蕴含当时社会纷繁复杂的思潮。黄梅戏大多是小情小爱、家长里短,民俗题材比较多。莎翁剧本文学基础那么好,黄梅戏这个剧种应该借鉴。不能墨守成规,黄梅戏历史才百年,并非古董,她应该有时代感。黄梅戏做不出时代感当代性就没意思。你是和今天的人交流,艺术必须具有时代性,而且要起到引领的作用,艺术不可以落后于时代。
橙:创新之后,保存古典美是一个大问题吧。
韩:创新是外在形式的重新创造。黄梅戏的内核精神、艺术气质一定要继承好。
胡竹峰/文
新闻推荐
阮大铖有节秋竹帖戏曲中的阮大铖形象身世是非阮大铖籍贯争议,常被人解读为“桐城不要,怀宁不收”,其实根源在《明史》。在同一部正史中,《明史》给出了两个前后矛盾的答案。《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桐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桐城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