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棉花 陈立松
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在母亲的期盼和守望里,我家后园的棉花终于成熟,大朵大朵开放了。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上也溢满慈祥的笑容。母亲老了,我们做子女的没有过多的奢望,只要母亲笑了,我们的心也就宽慰了。
棉花,古称木棉、吉贝。最早在新疆、云南、海南等地种植。到明代,棉花逐渐取代丝、麻,成为我国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棉花朴实无华,她的花红、白、黄、紫兼有,待到花儿落了,绿绿的棉桃就脱胎出来,藏在绿叶之间,无声无息地渐渐长大,孕育的过程显得幸福、宁静和安详。当暗绿色的叶片和棉桃在悄悄汲取营养的过程中,洁白的棉花就绽放了。
棉花是一种完成第二次绽放无私奉献的花!从本质意义上讲,棉花不能称做为花,她只是一种给人们带来温暖的植物,就像母亲一样,给人间带来温暖和吉祥,只求奉献不曾索取。
我的母亲是标本式的中国农民,除了一生勤劳,把我们姐弟七人抚育养大成人,还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接济他人,像棉花一样把温暖送给别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家邻居是位五保老人,当时物资匮乏,只要我家有一点好吃的东西,母亲总是忘不掉给老人送一点,直到老人过世。
最近几年,母亲帮弟妹们带孩子,住在我家。她一边给孩子洗衣做饭,鼓励他们读书,一边把持后园的棉花。她的爱像涓涓细流绵绵不断,她的爱像纯白的棉丝屡屡是情。母亲对她的孙儿、孙女和外孙、外女的教育很简单,就是言传身教。她极少打骂孩子,她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是“好人不要打”。她还用一些谚语教育孩子,什么“狗伸舌时(热天)你不做,鸡蜷爪时(冷天)你挨饿”等等,教育孩子勤劳朴素。几年前闹流感,弟妹们不放心,母亲说,我一辈子七个孩子,在那个年代都没有出问题,现在卫生条件这么好,是不会有事的。至此,弟妹们才安心在外打工。
有时我在想,种棉花太累,就想让母亲在后园种点树木,母亲执意不肯。其实,我心里明白:母亲想在自己有生之年,为每一个孙儿孙女、外孙外女打几床被套。因为,在我们寿县,结婚最低要有六床棉被,这是习俗。这个习俗来自曾经的苦难,来自那个冻怕的岁月。我也想让母亲在种棉花的同时,找到她晚年的乐趣。
每当我看见母亲在为棉花浇水、整枝,每当我看见母亲在采摘晾晒棉花时,我的心里都会涌出些许欣慰。母亲的命运如棉花一般,任凭风吹雨打日晒夜露,总是想给人间带来温暖,她的内心世界总是像棉絮那样纯洁!
我也有想不通的地方,棉花浑身都是宝。棉花可以加工成各种衣料、被子,供人们御寒;棉籽可以加工成油料供人们食用,棉籽渣是养殖家禽最好的饲料;棉杆是农家人烧锅最好的燃料……棉花给人间带来多少温暖呀,棉花与人类休戚相关的地方不是用语言就能表达完全的。那么,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为什么却极少赞美棉花,而去乐此不疲地去吟颂梅兰竹菊呢!清代,我们的老乡、桐城诗人马苏臣倒有一首诗赞美棉花:“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开。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诗写的不错,但很单薄。有两首不著名的现代诗人咏棉花的诗写得挺好。“千红万紫不浮夸,天下人人爱此花。最是寒冬冰雪里,绫罗绸缎怎及她!”、“天南地北驻芳名,春去秋来弄雪晴。覆盖田川连碧野,不学柳絮任飘零。”诗从侧面写了棉花的风格、品性和精神。我们不应该从心灵深处发出对棉花的赞美和感恩吗?
我爱棉花,她历尽风雨而含笑绽放是母亲的象征;她无怨无悔给人间送去温暖是母亲的化身;她默默奉献是对母爱精神的最好诠释;她第一次绽放是为了自己的子女,第二次绽放是为了子女的子女;她化成灰烬化作春泥,精神也将长存在天下儿女心间!
新闻推荐
本报讯11月2日至3日,市政协副主席洪爱敏率队赴桐城市、怀宁县考察“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情况。洪爱敏一行实地查看了桐城市基督教福音堂、投子寺、药王寺、谷林古寺,怀宁县基督教圣彼得堂,并分别召开...
桐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桐城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