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绿色防控让农药用量减下来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7-08-08 11:46 大字

■ 本报记者 张倩

8月1日,在桐城市召开的全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现场会上,稻鸭共育、杀虫灯、杀虫卡、诱捕剂、蜜源植物等一系列生态、生物防控措施一一亮相,既安全环保,防控效果也十分显著。

全方位“物理保护”

走进位于桐城市孔城镇南口村和龙腾街道高桥村的水稻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绿油油的成片水稻已进入孕穗期,隔一段就能看到一个绿色青蛙模样的灯。稻田周围还有小片池塘,塘内荷花开得正艳,微风袭来隐约能闻到阵阵微香。

“这灯叫 ‘扇吸式太阳能杀虫灯\’,区内共安装了20台,利用的是昆虫趋光趋声趋味的特性,通过风扇反转内吸诱捕周围水稻鳞翅目等害虫;周边的池塘也不是一般的荷花塘,那是‘生态拦截池塘\’,通过将低洼田加高田埂,收集农田排水,来种植茭白、莲藕等水生经济作物,能吸收农田尾水中氮、磷等物质,改善农田排放水质;另外每亩还在水稻叶片上挂了4-6枚毒?蜂杀虫卡,利用病毒控制幼虫的发生和危害,发挥孵寄生蜂与病毒的双重杀虫作用。 ”桐城市植保站站长方向群向大家介绍说。

绿色防控就是采取这些物理防治技术控制病虫危害,既减少使用农药又能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正在大力推广。除了这些措施,示范区内还设有稻田养虾、稻鸭共育生态种养区,田埂上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利用性诱剂等方式杀虫。从种子药剂处理、产中科学防控到产后秸秆还田,高度集成,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田生态更佳。

加快药械替代

除了“物理手段”的防控保护,高效植保机械是提高农药利用率、推进农药减量的另一大有力武器。

一提到打药,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农民背个喷雾器钻到田间工作的场景,殊不知这种操作方式费工费时,打药不均匀,而且容易引发农药中毒事故。在示范区内,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无人驾驶智能植保机早已使用,一小时能喷药50亩,防治效果更好且更简便。

“绿色防控,并非不让使用农药,在病虫害集中爆发时期是可以适当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境友好型农药的。要使用生物、物理、生态方式,尽可能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实现农药科学合理使用,提高农药使用效率,避免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在农产品上残留超标。 ”省农委副主任朱永东认为,绿色防控是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的,与推进农药减量控害高度契合。“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可以通过开展绿色防控直接降低农药用量来减量,也可以通过实施统防统治提升效果来减量,还可以通过加快药械替代,提高农药利用率减量。”

通过水稻、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辐射带动桐城市绿色防控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今年该市共有11个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基地和1个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基地,全市绿色防控面积达10万亩,2016年全市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比前三年平均使用量减少4.1%,节省了防治成本,降低了环境污染,提高了稻米品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

据省植保总站调查,近年来各地建立的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一般可减少农药使用量30%-50%。从实践上看,绿色防控仍是推进农药减量控害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虽然绿色防控的效果很好,但在推广过程中,依然有很多制约因素。

“一是农民的观念问题。生物防治是通过天敌的投放使用,抑制害虫大量繁殖,实现生物种群间的平衡,但效果上就不会有化学制剂这么‘立竿见影\’的表现,这是农民比较在意的。二是成本问题。像杀虫灯、诱捕剂,可能一年支出投入挺多,但用五六年下来,成本就低了,种出的产品是绿色的,售价也会高不少,但还有很多农户没有算清账。 ”省植保总站相关负责人郑兆阳说。

虽然在绿色防控道路上已探索一些有效的技术模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但与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多的事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绿色防控要由单一技术推广向全程集成应用转变,由点上示范向面上铺开转变,由主要粮食作物向粮经饲作物并重转变,由产中向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转变。不断提升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技术水平,配合良种应用、水肥调节,借助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提升防控效果。 ”为此,朱永东表示,接下来将结合已有绿色防控示范片建设的经验,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建设一批广覆盖、多层次、高水平的绿色防控示范基地,通过组织观摩、现场培训等多种方式推进绿色防控,真正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切实解决推广中面临的各种难题,真正有效地实现绿色防控技术的规模化覆盖。

新闻推荐

合六、合巢马城铁力争明年开工合肥都市圈经济规模将占全省六成

合肥都市圈经济规模将占全省六成

桐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桐城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