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扶贫搬迁+企业参与+产业发展”的惠民组合拳 ***让穷山沟变“桃花源”
□林娟方文成记者王虎
桐城市文昌街道碧峰村走马岭山区有海螺、张湾、王老屋三个村民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住户分散,制约了发展。6月26日,记者实地采访了解到,该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0户,这三个村民组就占了26户。
为了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打赢全村脱贫攻坚硬战,碧峰村走出“扶贫搬迁+企业参与+产业发展”的路子,打破贫困户一味地依赖政府帮扶而形成“等、靠、要”的思想,积极主动发展产业,收入有了长远的保障。
扶贫搬迁
为了改善山区村民居住环境,碧峰村实行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的方法,在离城较近的山下建设了王瓦安置点。第一期已安置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詹桂兰就是其中一位。
55岁的詹桂兰原来住在碧峰村海螺组的深山之中,离城较远,交通非常不便。丈夫几年前因病去世后,家中缺少劳力,詹桂兰就靠着政府的低保金生活。王瓦安置房竣工后,詹桂兰如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心情也敞亮了许多。“交通方便了,更重要的是离城近了,我也开始做起了点小生意,茶季的时候就回山里打理家中的5亩茶园。”詹桂兰告诉记者,除了她,儿子、媳妇也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去年人均家庭纯收入7000元,顺利脱贫。
“这种集中安置的做法最大程度上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又节约了建房成本,得到村民的肯定和支持。”碧峰村党总支书记吴成明介绍,今年该村还将启动王瓦安置点二期安置工作,解决更多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
企业参与
部分村民搬迁到安置点,留守山中的多为老弱病残贫困户,田地、山林大多荒废,收入又没保障。如何让荒废山场、土地充分利用起来,成了困扰碧峰村的又一难题。
一次偶然机会,吴成明得知安徽一家投资集团有意发展生态农业项目,于是主动和该集团联系,将生态资源良好的走马岭山区推荐给集团。经过实地调研和论证,当地桃花源生态农庄在碧峰村成立,穷山沟走向“桃花源”的步伐就此迈开。
按照项目规划进行经济林种植、水产养殖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努力打造一个生态旅游观光基地。同时,项目流转荒废闲置山场1700余亩、耕地100余亩,水面50亩,已支付村民土地流转租金20万元,并提供多个就业岗位,当地贫困户及其他富余劳动力数十人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两年来仅务工一项就增收40万元。
去年,项目又投入53万余元,对该村张湾、海螺组山区道路进行拓宽整修,改善了山区交通条件。为改善走马岭山区未脱贫五保户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今年村里在张湾组水泥路边为他们集中新建住房,面临资金上的压力,企业又捐助12万元,彻底解决了山区五保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
产业发展
一个好的产业可使村民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就能真正脱贫致富。但发展产业的路又在何方?今年初,碧峰村对全村7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一上门宣传《桐城市产业扶贫到户补贴资金奖补办法》政策,鼓励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发展相关产业。经过摸底统计,共有56户贫困户申报了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项目,占贫困户总数的70%,共可获得政府产业扶贫补助资金7.14万元。
碧峰村贫困户魏晓祥下肢重度残疾,妻子要照顾家庭,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月收入很低。通过多次上门走访,村里了解到魏晓祥有编织箩筐和补鞋的手艺,鼓励他发挥自己的特长编织箩筐销售,并帮他联系买家。
就这样,魏晓祥开始了修鞋和编箩筐。“今年茶季,箩筐订单不断,有时甚至晚上都要编织到深夜。”看到依靠自己的双手增加了收入,还能获得政府产业扶贫补助资金,魏晓祥重拾起了生活的信心。
“发展产业,将‘慰问式\’扶贫变为‘造血式\’帮扶,增加了贫困户收入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吴成明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6月27日晚,作为安徽省和黄梅戏剧种唯一入选剧目,由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新创黄梅戏《大清名相》,登上宁夏人民会堂舞台,亮相第15届中国戏剧节。演出以精彩的表演、紧凑的剧情、优美...
桐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桐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