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七旬老人复原原始碾米器具

安庆晚报 2017-06-22 12:00 大字
图为方普胜复原的原始碾米器具土砻

本报讯(吴春富记者王虎文/图)6月15日,桐城市孔城镇跃进村草原村民组传出一件稀罕事,76岁的老木匠方普胜复原了原始碾米器具——土砻,且用土砻成功碾米,引来周边群众围观。

据现有资料记载,土砻和石臼、石椎、风柜一样,是我国南方水稻地区最主要的粮食加工工具,最少已存在了几百年。当地徐善贵老人家原有土砻,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曾使用过,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碾米机后便弃之不用,直到后来损坏。

2016年,当地老木匠方普胜根据同村79岁老人徐善贵的回忆,开始了复原土砻的工作。据方老介绍,土砻形状及运行情况与石磨类似,高约82公分,结构分为两部分,主体部分为磨盘,辅助部分为磨档。磨盘由上磨(扇)与下磨(扇)组成,上磨有磨手(档子)穿心而过,长度约1.2米;下磨盘通过十字档固定在四个站脚上。上磨与下磨高分别为32公分与16公分。磨心为正方形,边长为9公分。磨外壳为篾圈,直径52公分。磨材质为马岗土与山灰混合筛选打湿夯实而成。磨齿八方均匀排列,材质为栗树,用锅加热嵌入土磨中。

据介绍,上磨篾圈中一次可容纳15公斤稻谷。土砻运行过程,将稻谷放入上磨篾圈中,通过横档推拉磨档,磨盘转动。稻谷由磨心而下,通过碾磨,分离成糠壳与米。土砻碾磨出的米比碾米机研出的米粗糙,但米具有原香,且养胃。

据了解,当地近年来非常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申报工作,组织专人从事此项工作,并予以支持与鼓励,先后挖掘了剪纸、排面与土砻等即将失传的民间工艺与传统美食。孔城米面于2017年新春在央视播放,孔城米饺申报安庆市非遗成功,目前该镇正准备申报土砻为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闻推荐

门外文谈闲话韭菜

●王崇彪幼时,母亲就给我讲过一个与韭菜有点关系的故事:传说天上有南斗、北斗二仙翁,南斗注生,北斗注死。一天,春和日丽,南斗策一蹇驴来到田冲,见一少妇正在插秧,便随口问道:“你这么啄,你那么啄,一天能啄多...

桐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桐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