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墙里墙外

商洛日报 2017-06-21 00:00 大字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一向以豪放词著称的苏东坡,写出这样的婉约之作,的确不多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大好春光已经逝去,杏子青小,燕子飞去,柳絮遍地的暮春天气已经到来,诗人伤春的情怀给人以无限感慨。墙里墙外简直是两个世界。

有时我就天真地想,苏东坡经过的,肯定是个篱笆墙,不然听到人家的笑声怎么知道人家长得漂亮,用以“佳人”笑,古时候再矮的围墙,也不会挡不住苏东坡的“贪色”目光吧。

篱笆墙也是墙,陈雨田执导的电视连续剧《篱笆女人和狗》,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乡间野外,茅舍田家,柴枝竹杈编织为篱,那种美,是梧桐深院难以比拟的。“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荫”“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杨万里和范成大的篱笆诗,都给人无与伦比的淳朴美感。

最美的还是宰相张英的故事。老家桐城的邻居吴氏欲侵占张家的宅边地,家人便驰书北京,要张英凭官威压一压吴家的嚣张气焰。谁知张英不但没有欺负吴家,还写了一首诗对家人好言相劝:“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主动退让三尺。吴氏闻之,也后撤三尺,张吴两家,让“六尺巷”流传百年。

是呀,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墙,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但它已不是嬴政的了,它是中华民族的,它是世界的。李渔说:“然国之宜固者城池,城池固而国始固;家之宜坚者墙壁,墙壁坚而家始坚。”为了防御敌人的入侵,林林总总的城墙的确不少,但像柏林墙一样,作为国界的墙,的确不多,这座始建于1961年的国界墙顺应民心,终于在1990年被推倒了,1990年10月3日,分裂41年的两德统一。这真是“有墙是两家,没有墙就是一家了”的光辉典范呀。

当然,我见得最多的还是老家乡下的院墙以及院墙围起来的房屋前后墙和山墙,至今,我们老家的人还把那些死心眼、爱钻牛角尖的固执之徒,叫做“不撞南墙不回头”,它与“不见棺材不掉泪”“不到黄河心不死”以及“一条道走到黑”等俗语,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不少人家的院门内和堂屋门外,还有一堵照墙,用以作屏障或装饰。《红楼梦》中王熙凤居室前就有这样一堵十分考究的粉油大影壁墙。影壁墙上多以吉祥画涂之,实用外又给人以美感。据考证,世界上最早的画不是画在纸上、绢上,而是画在墙上,两万年前的原始人在所栖息洞窟中涂涂画画,那些用炭薪蘸着温热的动物血勾勒出的野马、冰鹿和棕熊,就是人类祖先的图腾,他们对这些动物图祀之以礼,祭之以魂,希冀这些灵兽能够世世代代为他们提供毛骨血肉,能够世世代代供养他们的氏族生存繁衍。

影壁墙又称“塞门”或“萧墙”,“祸起萧墙”之典正是源于《论语》里的这个故事。春秋末年,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季孙氏把持国政,曾经专横一时。他当时正准备去攻打一个叫颛臾的小国,用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当孔子知道这件事情以后,觉得季孙氏是不怀好意,他不是真的想要攻打颛臾,而是想要得到国君的宝座,所以说鲁国的祸端不在颛臾而在宫室的萧墙内。

“春风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本来是描写春色正浓,情趣盎然的景象,没想到被宋代话本《西山一窟鬼》借用后,因为“红杏”和“墙头”的敏感字眼,“红杏出墙”竟成了女子出轨的代名词,“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在徽州古街见到的“马头墙”,“高低起伏的马头墙,大方而端庄,它在诠释着一个‘五岳朝天\’的理念。走在徽州的古村庄里,让人觉得似乎突然迷失在西班牙或者意大利古老的街头”。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对徽州马头墙的描写,已经代表我的心情,原封不动放在这里,权作这篇文章的结束语吧。(刘绍义)

新闻推荐

诗画龙眠河

疏泽民一堤瘦柳,一岸啁啾,一湾碧波,一轴水墨,这样的景致不在画中,而在倒映着绿树红花的龙眠河畔。城市离不了水。因了水,长江北岸一座浸润着历史文化书香的城市桐城,更加妩媚多姿。从龙眠山上奔流直下的...

桐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桐城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墙里墙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