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烤包子

安庆晚报 2017-05-08 00:00 大字
 

我以前是几乎不吃羊肉的。其实吃得也少,或者根本就没吃到过。这里所谓的以前,至少是二十岁以前吧。那时生活在皖地桐城,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羊的,羊肉肯定就少。

后来吃羊肉,我也是吃不惯。尽管新疆的羊肉不算膻,第一次吃时依旧很谨慎。这么说来,我也是对羊肉抱有偏见的。

这种偏见直至遇到烤包子,才逐渐淡去。

来新疆上大学,怎么也没想到读的是维吾尔语专业。一个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安徽人,奔波万里跑到西域之地来学维语——最终的结果,果然还没毕业就把学到都还回去了。

“萨穆萨”,在维语中,烤包子是这么说的。在毕业多年后的这个晚上,要不是借助于当年买的《汉维双语词典》,我已经不能准备读出来了。可是,这么多年来,我吃过多少烤包子呢,这就像喝过多少斤酒一样,真是不好统计。

其实我应该感谢我曾学过四年的维语。因为上课时学到的单词“萨穆萨”,课后几个同学在学校周边找烤包子。学以致用,也可以学以致吃么。就这么的,遇到了“萨穆萨”——烤包子。

忍不住好奇,吃了一个,又吃了一个。羊肉馅好吃,烤得脆脆的包子皮也好吃。从此,我不讨厌吃羊肉了,有些东西,真的是吃吃就习惯了。当然,只是偶尔吃吃,不敢多吃——没钱呀。

当然,那个时候也是不知道烤包子是怎么做的。

我是在好几年后参加工作时才见到烤包子是如何烤的。那年还在做记者,有一回跟着盐务局去采访一起私运盐的案子,在一个小村庄逗留时,无意中在一家院子门口就看到了。临近中午,众人也都饿了,还是司机有经验,循着香味就找到了卖烤包子的地方——这在许多维吾尔村庄也是常见的吧。

我是好奇,跟着去看看。——嗨,我还以为门道多着呢,原来是在馕坑里烤出来的。

来昭苏垦区后,才发现许久没吃到烤包子了。小地方,人口少,密度小,自然是没有卖的。这回出了次长差回来发现在一家拌面店前有了一家卖烤羊肉和烤包子的。忍不住去吃了几个,价格太高了,难怪生意一般。

当记者那两年,倒是常在街头小巷吃的。那会,花钱也大手大脚,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结果就是两年,身上的膘就长了二十斤,如今再想降下去,何其难啊。这里面,也有烤包子的一份“功劳”吧。

在伊宁,我比较常去的地方就是喀赞其,一待一整天也是常有的。那里的民居、民间艺人……都无时不在吸引着我前去。还是老伊宁人告知,才知道在喀赞其里有一家老字号烤包子铺,常常供不应求,不到中午便被购一空。我是去了好几趟才找到的。

嘴上嚼着刚出馕坑的烤包子,骑自行车游走在老城区的巷子里,这是当年在课堂上学“萨穆萨”这个单词时,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吧。

新闻推荐

在校学生暴力相向

妥善审理护航校园

桐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桐城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烤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