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为邻 今日比肩 ——11年融“合”之路,淮南打造深度融合发展升级样本
本报记者 张 静
2006年,合肥都市圈元年。历经11年。
从最初的“省会经济圈”到“合肥经济圈”,再到今天的“合肥都市圈”,每一次发展战略的调整,都是“圈效应”的一次放大,都让圈内城市的发展得到一次跨越。
跨越,凡此种种,以现代互联网思维观之,即是一个不断系统扩容升级的过程。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合肥都市圈的发展前后相续,昨天的奋斗将成就明天的荣光。今天我们回望,互动、互融的涟漪已荡漾成前行的波澜,激荡展开。从中,您可以看到扑面而来的可喜成就,可以感受到澎湃而至的无穷希望,更能体会到圈内城市的不懈努力……
相伴相随、合心合力、共生共荣,作为圈内一员,淮南始终在奔跑!
合肥都市圈1.0时代——“同城化”借力。淮南,第一个提出与合肥进行同城化发展的城市
当其元年,省委、省政府在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合肥要“提高经济首位度,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省会经济圈”。以此次会议为标志,合肥都市圈1.0时代确立。
这是一个鼓励竞争、崇尚强者的时代,也是一个提倡合作、催生共赢的时代。城市要发展必须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就要构建经济联合体,形成区域竞争的优势。面对风起云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新趋势,淮南也在直面现实,积极思考自身在区域经济联合体中的角色与定位。
融入合肥都市圈,淮南有了更加强大的可借之力。与近在咫尺的合肥实现无缝对接,进而与经济巨擘长三角靠得更近些,入“圈”望“角”,向长三角借力,实现淮南的泛长三角梦想。
于是乎,“合淮同城化”战略“横空出世”。2007年4月,市委八届三次全会首次提出“合淮同城化”的战略构想,并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可和合肥市的积极响应。
融“合”之路,淮南走得最早,是第一个提出要与合肥进行同城化发展的城市。2007年12月,两市共同签署《加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2008年5月,合淮同城化被列入《省会经济圈规划纲要》。
此后的一年里,淮南坚持把合淮同城化作为强核之举,合淮同城化成为淮南六大战略之一,编制完成了合淮同城化总体规划、合淮工业走廊规划、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签订了区域交通、商贸合作、旅游一体化、农业发展等14项合作框架协议。
合肥都市圈2.0时代——“圈内城”发力。淮南,正式被纳入都市圈范畴
2009年8月,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将“省会经济圈”更名为“合肥经济圈”,突出合肥这个中心,打造经济圈品牌。同时,把淮南与桐城纳入经济圈范畴。至此,合肥都市圈进入2.0时代。
怀抱机遇,面对挑战。彼时,淮南不仅以“取势”引领正确发展方向,更以“取实”赢得正式入“圈”的良好开局。
合肥,要建设成区域性特大城市,更具辐射力,就必须张开翅膀,延展腹地,跨行政区域配置资源;淮南,要成为“合肥经济圈建设的主力军”,就必须更主动地与圈内城市抱团发展,共享资源,借力腾飞。
淮南全面出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规划引领、交通先行、产业合作、生态环保、科技交流、综合保障、应急协同七个方面与圈内城市进一步开展了合作,重点推进经济圈区号统一、探索建设局域电网和开展直购电试点、规划建设合肥经济圈城际轻轨、引大别山优质水源工程4项牵动性强、影响大的合作共建项目。
随后的几年中,淮南每年一个新动作,开启融“合”加速度,与圈内兄弟城市间,距离渐近,关系愈亲。
合肥都市圈3.0时代——“群中友”合力。淮南,拥抱城市群,接轨长三角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1957年提出都市圈理论,1976年在其著作《世界体系中的城市群》中大胆预测,上海及周边地区将崛起世界第六大都市圈。
不过,戈特曼没有料到的是,今天的中国,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鼎足而立,“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已写入了中国“十三五”规划,成为探索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
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复明确安徽纳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意味着,合肥都市圈建设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已经被纳入国家战略,进入一个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同月,芜湖、马鞍山入“圈”。而在此之前,当年2月,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上也提出了推动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合肥经济圈向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
如今,合肥都市圈进入了3.0时代。
携手打造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版,淮南一往无前,自去年第七次会商会以来,淮南在产业、交通、科技、环保、人才交流、公共服务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合作成就。
3.0时代,经济考量之外,生活与生态更多地被关切,“经济先行圈、生活幸福圈、生态文明圈”的概念提出,并成为指引的方向。这个阶段,淮南市民越来越感受到圈效应带来的幸福生活。淮南坐高铁到合肥只要20多分钟,淮南老百姓在省城看病可以刷医保卡了,这些以前难以想象的变化,实实在在发生了。经济发展与人们幸福指数的提升,环境的保护,在这个阶段实现了相辅相成,共同提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转型、共享——共同推进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这是去年会商会的主题。
会商会以来,淮南转型发展,坚持创新引领,把创新作为切入点和发力点,把创新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
在创新产业上。淮南一方面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坚持以大数据产业基地为引领,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经省政府批准筹建的安徽大数据交易中心,推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集聚发展。另一方面创新转型传统产业,打好“四张资源牌”:即打优煤电资源牌,建设煤化工基地;打强数据资源牌,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打好科教资源牌,打造“双创”平台;打响文化资源牌,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同时在创新平台中,淮南一是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在园区内,加快中科院大气所淮南研究院建设,建设淮南大气环境科技产业园,目前一期建成投用,二期基本建成;加快中科院新能源研究所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建设,一期基本建成,投资17亿元的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等项目正在入驻;加强与中电科八所合作,建设光纤光缆产业园,全部建成投产后产值可以达到20亿元。二是创建国家级煤化工产业基地。恢复启动投资267亿元的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积极争取中煤集团与皖能集团合作,力争开工建设总投资300亿元、年产40亿立方米的煤制气项目。三是加快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建设。主动融入合肥都市圈,发挥紧邻合肥的区位优势,把国际产业园打造成合淮同城化的桥头堡。目前园区累计引进企业102家,协议引进资金470亿元,完成投资190亿元。
在此进程中,淮南还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精神财富”——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与改革勇气。
今天,在淮南召开的合肥都市圈城市党政领导第八次会商会议,将主题设定为“创新 合作 共赢——实施五大发展 推进合作升级”,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传递的自然不只是信号,必将会是都市圈下一步发展的方向,也会研讨更为具体的实践方案。
淮南要与圈内兄弟相伴相随,相融相生,心手相牵一起跑,努力实现都市圈一体化。描画同圈发展,我们酣畅大气,大家风范;展望同圈发展,我们一腔豪情,兄弟情深。
新闻推荐
本报消息记者任祥斌报道4月14日下午,“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传承发展基地”授牌仪式在安庆市黄梅戏会馆举行。安庆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文化之邦、戏曲之乡”,这里不仅孕育出五大剧种之一的黄...
桐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桐城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