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桐城有支“鲁谼方”

合肥晚报 2016-12-06 00:00 大字

○柏堂前古柏依然

○方宗诚

○方宗诚所居住的柏堂已是断壁残垣

梁实秋曾说,“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著名人文学者钱理群也曾说,桐城方氏是继曲阜孔氏以后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家族。桐城方氏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二大文化名门”。 但你知道吗?桐城方氏有好几支,而大家常常提到的大多是以方以智为代表的“桂林方”,其实,桐城还有支“鲁谼方”也是人才辈出,声名远播。

鲁谼山上 走出“鲁谼方”

鲁谼山,位于桐城城北重镇吕亭境内。据当地人告诉我们,此山得名缘于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国东吴大将鲁肃在此屯兵抗曹,并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遗迹和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我们自吕亭西行,地势渐高,沿河而上七八里,奇峰错列,层林叠翠,前阔后深连绵数十里,即当年鲁肃屯兵之处,无名山峦便被称之为鲁谼山。

据史料载,鲁肃屯兵设防时,曾在一制高点上筑烽火台暸望敌情,他常身先士卒,亲临高台,严密监视东北巢湖、庐江方向曹魏水陆大军之动静,以防来犯。一日鲁肃手执利剑在此教练阵法,突然飞身跃上一块巨石,朗声激励众官兵说道:“拒曹伐魏,必操胜券,此心志日月可鉴也!”霎时手起剑落,巨石被劈成两半,接着又因势利导训诫官兵:“骄兵必败,如此石不堪一击!”众官兵睹石励志练武日勤,警钟长鸣防务日严,曹兵一直不敢逾雷池半步。日后,这块从中剖开的巨石就被人们称之为“试剑石”。我们今天还能看到这块石头,石上有阴刻行书三行:“此石,三国吴鲁子敬试剑古迹。士人汪天孝叙。”

而 “鲁谼方”就是从这座山上走出的。

桐城方氏,在明清两朝真的是盛极一时。而据史料载,方氏在桐城有五六支之多,但名气较大的还是“桂林方”、“鲁谼方”和“会宫方”三支。

据马通伯《桐城耆旧传》所载,“桂林方”早先从休宁迁池口,宋末始迁桐城。至明初第六代方自勉时,五个儿子都功成名就,时人有“五龙”之誉,于是望江人王瑞题“桂林”二字于其门(古称科举及第为“蟾宫折桂”)。这就是“桂林方”的来历。此支方氏人才辈出,方学渐、方大镇、方以智、方维仪、方大美、方苞等都是代表。“会宫方”大概是元朝末年由徽州婺源迁到桐城东乡会宫的。方希孔(方治)算是代表人物之一。而“鲁谼方”则大概是宋末从徽州婺源迁到桐城北乡鲁谼,因为他们大多是猎户,故又称“猎户方”。此支方氏的代表人物有方东树、方宗诚、方孝岳等,当代著名作家舒芜(方管)先生也是“鲁谼方”。

通过婚姻关系 结成了庞大的文学方阵

桐城方氏众多,主要的三支方氏各自传承着各自的家族序列,但他们的名气也是互有交替。比如,明朝时桂林方鼎盛,可到了清朝,虽出了方苞、方观承等名宦,然而其炽焰程度似与明朝无法比了。再到清末和民国,似乎又是鲁谼方占了上风,郭谦在《影响百年中国的文化世家》一书中所列举的方氏三代六大文化名人,都是“鲁谼方”的。

而且,这三支方氏虽然一支源自徽州休宁,两支源自徽州婺源,但他们应当是同祖同宗的。因为徽州方氏是从河南禹州迁过去的,而禹州为方氏的发源地。现在无法考证的就是,桂林方和鲁谼方的分野发生在迁移到徽州之前,还是迁移到徽州之后。但不管怎么说,同祖同宗应该是有可能的。就算他们的关系很疏远,一旦来到桐城定居,将他乡变成故乡以后,彼此的关系也就自动地亲密了许多。

纵观历史,我们知道从桐城方氏走出了众多大家,不仅有名臣大吏,还有研究易学、理学、文学、诗词、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学者。有研究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桐城方氏后裔秉承家学渊源,将刻苦读书、钻研学问当成人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兀兀穷年,任何情况下都不放松。最终学者众多。 

而这当中,“鲁谼方”有个好玩的现象:通过婚姻关系结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方阵。例如,方孝岳娶桐城派殿军马其昶第五女马君宛为妻,马氏同父异母姐姐嫁与桐城相府张氏,生女张菁子,即与琼瑶齐名的著名作家张漱涵;马其昶长孙马茂元,自幼与方氏子弟一起读书、生活,毕业于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后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以楚辞、唐诗研究驰誉学界。方孝彻妻夏漱兰系国民党政要陈诚的表姐,著名画家和社会活动家。其父夏屿原任桐城中学体育教员,与方守敦相交。方守敦长女方孝姞能诗善画,嫁与同邑名门之后姚农卿;方守敦另一女嫁怀宁邓石如之后、名医邓初。邓初兄为著名美学家邓以蜇教授,侄即“两弹元勋”邓稼先。方守彝的一个女儿嫁江苏常熟宗氏,生子宗白华,是与朱光潜齐名的现代中国美学宗师。

鲁谼山与方宗诚

说到“鲁谼方”,就不得不说他的重要代表人物方宗诚。

清咸丰二年()秋,太平天国与清军对峙皖西南,第二年九月抵达练潭,经天林庄攻取县城,十月,焚毁县署衙,城中遂成战场,高门缙绅纷纷举家避乱至城北深山之中。方宗诚一家也回到祖居地鲁谼山避乱,于深山穷谷幽寂之地筑庐,并取名为“柏堂”。而读其著述,避难山中是方宗诚一生中最重要时期之一,在此期间,奠定了他治学治世治军,心怀天下、内圣外王的思想基础。

在鲁谼山一处深幽的奥区,我们看到了“柏堂”遗迹。虽然历经风吹雨打,房子已支离破碎,只剩下一点点断壁残垣,但依然可见它是背倚半天峰,面临深溪,环舍有山峦合抱,荫翳蓊郁,门前田垄梯次而下直达谷外平畴,是雅集赋诗、谈文论道、把酒骋怀的好所在。当时,桐城文学达到极盛,方宗诚的师友大都是饱读经书、修自高洁、博学好古之儒,如从兄方东树、姚莹、朱鲁涔、吴蝠山、马元伯、苏厚子、马命之、戴存庄等,方宗诚与他们“日夕往还论学”。

除了会友外,方宗诚还在此布道讲学。方宗诚为人特别重友情。多事之秋,亲友故旧多遭涂炭,他们的子弟孤穷无依,方宗诚将他们视为亲生,招来养育,与儿子培濬、植之先生诸孙共处共读。这些子弟都英少好古,且友爱互敬,声气相和,每到傍晚,听先生们讲授四书五经,直到夜后三鼓,仍不疲倦;子弟们清晨即起,吟咏之声响彻山谷,一班人中方培濬最敏而好学,每有吟咏,诵声清越,与溪泉声相应和。这是何等精妙的一幅《山居共读图》,真是令人向往。咸丰七年,太平军搜山,方宗诚携诸弟子远逃龙眠深山中才得以逃脱。事后,柏堂里的书籍大多散佚。但方宗诚真正为桐城保住了一批读书种子。

避乱鲁谼山柏堂五年,除聚友讲学外,著述也是方宗诚日常生活中的大事。

方宗诚避乱鲁谼时著述多部,尤以《俟命录》十卷最为当世人看重。每卷首记当时社会所以致乱的原因,中间提出拨乱之道,后记写处乱之策,卷末引古人之言,每卷都有论学之语。《俟命录》体例新颢,观点独到。后有研究者说,一部《俟命录》,通篇体现了方宗诚身陷山中草庐,而心忧天下的情怀,展示出他的修齐治平的抱负,身处危难,仍活用经书,不愧为致知格物的一代通儒。

出山之后,方宗诚又创作了《志学录》八卷,虽为出山之后所写,但此书实为方宗诚在鲁谼山中避乱时,积平日读书心得,每徜徉于山间溪边路旁所思所想,心有构架,而后逐年写成的又一部力作。方宗诚在《志学录》中为学主张经世之用。这是当时桐城文人及一班士大夫们的共识。这是方宗诚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中年饱经忧患、壮年为官理政的实践总结,更是他幽居桐城鲁谼山中得出的生命思考。

应该说,鲁谼山的几年生活,对方宗诚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以至于他后来走出鲁谼山后,还不时回想起在半天峰下的幽居生活:“柏堂之前有古柏,半成枯槁半寒碧。枯槁无心竟荣敷,寒碧经冬翻润泽……若无二友共岁寒,坚贞谁与同气类?醉攀佳树作悲歌,箸叶为枯皆涕泪。”

如今,这两株古柏尚在,柏枝直指苍穹,就如同方宗诚所表现出的耕读至乐,儒雅旷达君子风骨一样,旷达远抱,铸成了内圣外王的家国情怀。而据悉,已有有识之士意欲修复方宗诚当年所居住的柏堂,以纪念这位大家。

“其实,我们吕亭镇除了有与‘鲁谼方’相关的历史遗迹外,还有左光斗墓、洞宾泉、老鹰掌舵等地方特殊人文景观,鲁谼山革命暴动遗址、倪楼农会、尹宽墓、舒芜墓、吴克正墓及潘玉良作画的半天山居等历史遗址和革命活动地,以及投资近万元谷林寺佛教文化园。”据桐城市吕亭镇郝建彬书记介绍,“下一步,我们会将历史人文资源、农业公园及风电项目等串联,全方位打造综合文化资源。”

○试剑石

新闻推荐

href="https://m.yybnet.net/anqing/tongcheng/201611/5417093.html">安徽省国家森林城市介绍——安庆市

安庆现辖桐城市,怀宁、潜山、岳西、太湖、望江、宿松6县,市区面积821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80万人。安庆俗称“宜城”,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的美誉。城北有龙山凤水风景区,城...

href="https://m.yybnet.net/anqing/tongcheng/"

target="_blank">桐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桐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