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记者葛如江姜刚春耕备耕时节记者来到安徽桐
据新华社电 (记者葛如江姜刚)春耕备耕时节,记者来到安徽桐城市农村采访时发现,这里活跃着一批“职业农民”的身影。他们提供从产前到产后的专业化服务,日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的快速推进,桐城市的“职业农民”队伍已扩大到1000多人,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今年要进一步加强对‘职业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并引导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加入到专业化服务队伍中来。”桐城市种植业管理局局长方兴龙说。
65岁的王从玉是范岗镇铁铺村农民,自从4年前将家里的5亩多地转租给种粮大户后,每天都会准时来到该大户创办的农业企业——安徽省新天地集团上班,现在他主要负责企业的农田管理。
记者见到王从玉时,他刚察看完麦田的土壤墒情。“过去自己种田时,从播种、施肥到收割等都是‘一肩挑\’,费人工不说,效益还很低。”王从玉告诉记者,到这家企业工作后,自己不像原来种田那样什么都干,而是专门精耕于农田管理了。
记者了解到,桐城市是全国有名的包装印刷基地和塑料产业基地,这两大产业带动该市积聚了大量包装印刷和塑料制品企业。由于打工比种田收入高,村里的劳动力大多流进了企业,这加快了土地流转进程,目前全市53万多亩耕地中,流转面积超过50%。
“土地流转促进了规模种植,对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专业人才需求迫切,‘职业农民\’便应运而生。”桐城市种植业管理局局长方兴龙说,“职业农民”的涌现,既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也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可以说“职业农民”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胡连峰告诉记者,“原来只是种地时,老想着外出打工,现在干了专业化服务工作,一年四季有收入,也安心在家了。”
与传统农民相比,“职业农民”的收入也大大提高了。王从玉笑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种田年收入不到1万元,现在不仅地租和补贴可以拿到3000多元,每个月在企业上班还能领到3000多元工资,去年全年的收入已达到5万元了。
新闻推荐
潘赞化(1885—1959),安徽桐城西乡 (今桐城市双港镇横山村潘家楼)人,辛亥革命先驱者之一,现代知名人士、诗人。1901年,在堂兄潘晋华的引荐下,与怀宁县名士陈独秀相识相交。陈独秀以其乐观大气的革命豪...
桐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桐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