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动人的场景
[摘要]王 虎
这个月,我多次往返此次洪灾最为严重的桐城市,采写一线抗洪救灾的报道。采访过程中,许多媒体人都将目光投向冲在一线的武警官兵、基层干群身上。我也不例外,因为他们确实像这次暴雨洪灾中的一把伞,出现在河堤上、水库边、山沟旁。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这把“伞”。
不过,在各灾民安置点内,有些场景也不该被忽视或遗忘。那里住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受灾群众,他们将各自的小家“搬”到了一起,组成了大家庭,演绎了一个个温馨感人的小故事。他们,也是最可爱的人。
场景一:拾金不昧
7月12日,桐城市双港镇天城中学安置点,白果村琚老屋组的69岁老人琚友杰在安置点拾到了一只钱包。钱包里的钱不多,老人家也丝毫没有动心,第一时间把钱包交到安置点办公室,并顺利找到了同是灾民的失主。
7月6日,当地的白果圩破堤,他们的家被淹后,他和老伴就被转移到了这里。7月12日是琚友杰和老伴住进这个安置点的第七天。中午他吃完饭,刚走出餐厅的门,老人家就发现地上有一只旧钱包,里面还有两百多元钱。老人家不假思索,马上就把钱送到了安置点办公室。
经过工作人员联系,很快找到了同样住在安置点的失主董邦国老人。董邦国家住南河村项湾村民组,家中遭灾后,他的口袋里只装了两百多块钱,不料又丢失了。
董邦国老人后来说,自己身上就带了两百多块钱,钱包搁在裤腰里,手机充电时掉下去了,正不知道怎么办,结果人家捡到后及时归还,内心非常感激。
“我们这个安置点都是受灾群众,这位老人捡到这个钱包以后及时交给失主,这种精神让人非常感动。”临时安置点内的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张小四这样说道。
大灾之中,老百姓就是用这种相互关爱的方式,默默地承受着灾难,抵抗着灾难。
场景二:午休时刻
7月8日中午12时许,久雨乍晴,气温陡升,暑天开始露出狰狞的面目。
在天城中学安置点,医护人员正在忙碌着,他们是安庆市红十字会派出的医疗队。这里安置了800余名受灾群众,是目前桐城市安置人数最多的一个点。
刚刚20岁的曹莹正在给一位78岁的老人挂吊水,这位老奶奶因瘫痪在床上躺了18年。白大褂的后背,沾湿了汗渍。床边,瘦骨嶙峋的老奶奶,正被她的女儿看护着,生命体征还算平稳。
比曹莹大4岁的严佳在给邻床刚出生20多天的小宝宝检查身体,并给年轻的妈妈传授护婴保健知识,婴儿在她怀里酣睡的样子特别招人喜爱。
这一天是医疗队来到灾民安置点的第6天。
一间教室是医疗队的战场。在这里,他们是灾民的守护神,给灾民体检,为那些发烧、高血压患者、腹泻患者诊疗,发放药物。这些天来,他们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没有洗过一个热水澡,也没有吃过一顿安稳饭,灾民的需要就是他们的一切。
医疗队队长谭玉林,是一个12岁孩子的父亲,家里有80多岁的老母亲,妻子在一家企业上班,别人问他怎么不问问家里情况,他笑一笑:“不敢问,问了更麻烦。”
圆圆脸蛋的曹莹,在家里是个娇生惯养的孩子,几天来像是长大了,她每天早晨接的第一个电话是母亲的:“莹莹,你要注意安全啊。”每听这殷殷之声,她总是答得很干脆:“没关系,我在这里好得很,放心吧。”
瓜子脸的严佳,连日来很辛苦,既无暇上QQ空间,也不能看电视,“我晚上倒头便睡,很沉很沉的。”
医务室里的群众都休息去了,这里静悄悄的,只听见场外的树叶沙沙作响。阳光下,有两个白大褂背着消毒喷雾器在院子里喷药水。
突然一个呼噜惊醒了队长谭玉林,是从方海斌的喉咙里发出的,旁边的人要去摇醒他,谭玉林示意不让。“方医生上午接待了不少村民,实在是太累了。”其实谭玉林的两只眼皮也在打架。
“你们什么时候离开这里呢?”一位到安置点查看工作的当地领导轻声发问。
他惊愕地望了望询问者的脸,然后断然说:“只要这里还有一个灾民,我们都不撤!”
室外的阳光火辣,刺花了人们的眼。
(作者系本报记者部记者)
新闻推荐
警方:保护好个人信息
桐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桐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