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民间力量为何能抱团救灾?“一网三群”串起颗颗爱心
■ 本报记者陆杨 张波
7月8日,本报报纸和微信公众号推出《桐城市民营企业家、共产党员汪启航自家受损百万 倾力救助乡亲》报道后,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点赞。
面对如潮好评,汪启航自己十分谦虚,他告诉记者:“看到这篇报道,实在受之有愧。事实上,我只是桐城此次民间救灾链条中的一环,在我身后,是一个组织有序的民间救援体系。 ”
正如汪启航所言,记者7月9日在桐城采访时发现,面对此次洪涝汛情,当地民间爱心人士自发抱团,编织了一张串满爱心的救灾网,有力地帮助了政府的抗洪救灾行动。
7月2日凌晨,桐城市多个村被洪水淹没。当地政府启动预案,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与此同时,桐城市民间爱心人士也自发行动了起来。
在安置点,一些爱心人士发现,很多受灾群众短缺的物资和社会捐赠的并不一样,“有些安置点堆满方便面和矿泉水,但群众急需的电扇、蚊帐等物资却无人捐赠。 ”
“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这一现象。 ”在和严俊、汪启航等企业界朋友交流时,桐城本地门户网站“桐城网”总编胡庭豪提出了这一问题。
“咱们不是有网站吗,可以搭建一个沟通受灾群众和爱心人士的信息桥梁啊。把爱心人士聚集起来,把受灾群众的呼声也表达出来,号召爱心人士有针对性的捐赠。 ”桐城市工商联副主席秦飞虎提议。
凭借着“桐城网”的人气优势,胡庭豪决定组建微信群,先将爱心人士聚集起来。很快,他在“桐城网”上发布了倡议书,号召爱心人士为救灾出力。短短一个晚上,500人的爱心群已经满员。胡庭豪坦言,桐城爱心群众的热情超乎所料。
为了解各个安置点受灾群众真正需要什么,“桐城网”一位网名“小乌龟”的年轻女编辑主动联系灾区各个乡镇,要来了每个乡镇安置点的负责人电话和微信,又组建了一个协调指挥群,由各个乡镇负责人在群里权威发布救灾物资短缺信息。
获得这些短缺信息后,“桐城网”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把信息整理转发到另一个爱心企业协调群,这个群聚集了全市近100家爱心企业。 “比如安置点缺电扇、蚊香、手电筒,我们一发布到群里,很多企业就会有针对性的捐赠。 ”胡庭豪说。
就这样,随着微信群的组建,桐城市原本没有统一组织的爱心企业和个人抱成了团,当地10多个乡镇的安置点也有了发声募捐的渠道,社会各界有针对性的捐助行动让受灾群众拍手称赞。
“感谢政府和爱心人士对我们的信任,我们成立的这三个群才一直有序运转至今。 ”胡庭豪表示,桐城的民间爱心力量十分强大,三个微信群每天都有感人的故事发生,“洪水无情,‘桐\’胞有爱。 ”
双港镇徐杉村一处安置点没有食堂,260多名群众吃饭成了难题,当地横山庄园负责人从微信群得知此事后,立马承担了安置点里一天三餐的盒饭制作和配送。嬉子湖镇双店村停电,需要50个手电筒,群里求助信息发布后,很快有爱心企业联系捐助。
“灾难面前,政府部门一马当先主导救援,而民间的爱心力量也不容小视。 ”秦飞虎表示,“桐城网”和三个微信群就是一条友谊的链条,串起了一颗颗爱心,“通过‘一网三群\’,每一颗爱心都会落地并传递出去。 ”
如今,桐城市很多地区的汛情仍在持续,这个“一网三群”的民间救助机制也在有序高效运转。
对此,桐城文化促进会会长叶来应认为,桐城文风昌盛,民风淳朴,“一网三群”的民间爱心救助体系,体现了桐城人民在灾难面前的大爱和智慧,“这种精神不会因为洪水的退去而消失,希望地方政府能重视这一新生事物,并牵头组织引导,不断完善,让这个民间救助平台能长期化、长效化。 ”
新闻推荐
桐城农机手章季兵洪水中救人牺牲——纵身一跃,他用生命拯救别人
整整三天,怀孕两个多月的华仲平一直守在河边等丈夫回来。7月1日,暴雨肆虐在桐城市范岗镇的每个角落。去接妻子的棋盘岭村农机手章季兵骑车路过吴屋村民组干渠边的岔路口,听到不远处传来呼救声,急...
桐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桐城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