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六尺巷有多宽

安庆晚报 2016-04-11 11:09 大字

[摘要]孙振坤

 

早就听说过六尺巷的故事,那是关于清代名臣张英的一段佳话。

我曾经在乡镇工作的时候,就用六尺巷的故事解决过一次纠纷。一位被乡人称为“老夫子”的老人用柴草、石块堵塞了自家房屋散头的一条通道,作用自家堆放杂物之用,村里人意见很大。所谓“老夫子”,就是在当地有点文化水平的人,读过私塾,能舞点文弄点墨,会点之乎者也。事情反映到村里,村干部多次上门劝解无果。

这事反映到我这儿,我只能知难而上了。

一天,我单枪匹马去了他家。一进门,他一个人正在喝着酒,我主动和他打招呼,他爱理不理。我也并不在意,在他对面坐了下来。我也是有备而来,开口绝不谈堵塞通道之事,而是谈古论今。我说的是老夫子感兴趣的话,老夫子开始慢慢接我的话了,而且话也越来越多。我顺理成章地说出了六尺巷的故事,说了张英写的那首诗,我说了前面的三句,老夫子接了最后一句。老夫子高兴了,站起来,拿来了一双筷子、一个酒杯,硬要和我喝两杯。酒到酣处,我看时机成熟,话锋一转,转到了通道堵塞的事上。他没有回避,说,我知道孙镇长今天来肯定是为路的事。孙镇长,你什么也别说了,我下午就把路让出来。

从那以后,六尺巷的故事成了我口头上的经典故事。后来,我多次在不同的报纸杂志上看到过有关六尺巷的故事,可是,关于张英的那首诗有着不同的板本。我在这方面是个较真的人,较真到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张英这首多板本的诗何真何伪?又何处辨真伪?看来,只有到张英的老家桐城才能见端倪。

不久前,我特地去了桐城,找到了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西南一隅,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尽管巷子是后来修筑的,少了一份古色厚重,但这丝毫不影响对六尺巷的传诵。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他的老家与邻居吴家在宅基上发生争执,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到书信后批诗一首寄回,诗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见诗,豁然开朗,遂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遂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六尺巷的故事不仅体现了张英宽容旷达的品德,更彰显出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的传统美德。

作为宰相张英,心胸宽广,恭谦礼让,平等待人,虽位贵权重却不以势压人。三尺宅基地,何等的小事,只要吱唔一声,下面的人还不唯唯诺诺。

张英的可贵之处,在于带头传承中华民族睦邻礼让的美德;在于律己从严、待人宽厚的品德;在于权重却不恃权、位高却能谦和礼让的操守;在于不但以身作则、谦逊礼让,还善于用儒家的思想教育家人、影响他人的操行。这是何等的可贵!

作为邻里吴家,显然处于弱势,但吴家并没有因为张家显赫而放弃自己作为一个百姓的权力,因为他们相信高官、清官张英会给他们一个公平,社会会给他们一个公平。作为地方官吏,他们没有逢迎拍马,并不因为张英是朝廷高官而去讨好张英,以图给自己争取一个攀援的阶梯。这所有的担心、猜测都只能是自寻烦恼,那是一个文风昌盛、民风淳朴的年代。也难怪,当时正处于“康乾盛世”,社会稳定,农业繁荣,疆域辽阔,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老百姓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六尺巷的宽度并不在于空间距离的六尺,而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精髓,它是被“和为贵”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它的“宽”不是宽在直观距离的“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心灵纯朴、境界高远、和谐礼让的精神上。

新闻推荐

安庆市新增 1个“省级森林城市” 7个“省级森林城镇”

本报讯(崔小松

 

程海国

 

记者

 

成洁)4月27日,安庆晚报记者从市林业局获悉,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省绿化委员会下文,公布2015年省级...

桐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桐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六尺巷有多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