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农民22年收藏3万多枚“火花”,各地办展览——“做自己喜欢的事特别开心”
■ 本报记者王逸群
这是华嫩齐带着“宝贝”走进的第637所大学。 3月25日上午9点多,省城安徽医科大学新区食堂门口,他一边熟练地在树上拉紧绳子,一边扭头向记者介绍即将展览的藏品:“那个拉杆箱里装的都是 ‘火花\’,就是火柴盒上的贴画。 ”
从1994年至今,这个出生于桐城市青草镇的农民收藏的“火花”已有32000多枚,共计两千多套。 “最开始接触‘火花\’是因为在浙江遂昌火柴厂做销售员。 ”那时候他并没有对此产生兴趣,直到次年前往北京打工,在一次四川“火花”协会组织的展览上才萌生了收藏的念头,“火柴的使用率越来越少,以后肯定有收藏价值。 ”他不仅立即就加入协会,成了“火花”收藏者的一员,也开始了奔波于各地展览的人生。
最初,本着将“火花”文化推广开来的华嫩齐,将展览地点锁定在小区和人群密集的广场上。 “没什么太好的效果,来看的人五花八门,很多人都是看一眼扭头就走。”从1998年开始,他尝试将展览办到大学校园,“学校是文化集中地,大学生也有一定的文化层次,很多老师也对火柴有回忆。 ”变更传播地点很快就让他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会边看边问,还有想买回去收藏的。 ”
25日上午10点多,陆续有学生下课,华嫩齐开始逐一在绳子上用夹子固定成套的“火花”。伟人系列、三国演义、红楼梦、NBA球星、清明上河图……几百套长达20多米花花绿绿的“火花”依次排开,立刻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 “好精致啊! ”、“这是邮票吧? ”、“这小纸片有啥意思? ”……“这是‘火花\’,火花分为贴标、封标、卷标、卡标、盒标、箱标,我收藏比较多的是贴标。 ”华嫩齐不厌其烦地向众人介绍。
事实上,为了收藏这些外人眼里并不起眼的贴标,华嫩齐前后已经花了20多万。 “到现在一套房子也没买,还住在浙江老丈人家里,唯一攒的5万块钱也是留给两个女儿上学用的。 ”谈及家庭和生活,这个在乡邻间被视作“不务正业”的中年汉子显得有些愧疚:一年中,他有8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外奔波,不是去办展览,就是去火柴厂“淘宝”,“家人虽然习惯了我说走就走,但还是埋怨我赚不到钱。 ”
多年来,他的大部分开销来源都是靠火柴厂和火花协会的赞助。四川“火花”协会有420个会员,每人每年缴纳会费1000-3000元左右,协会会将这部分资金整合,按月给予常年举办展览会员3000元左右的工资;火柴厂则看中了这种展览式的商业广告模式,“我花了七八年时间谈了五六个火柴厂的赞助,每年有三万多元。 ”除了少部分积攒下来之外,其余的收入又都被他花在了收藏“火花”上。
华嫩齐收藏“火花”最潦倒的一段日子是2002年左右。当时他到广西南宁去办展览,租完房子之后全身上下只有800元钱。 “想过放弃这个爱好,回以前打工的厂里上班,这样起码能有一份固定的收入,也不用辛苦跑路。 ”后来还是曾经在火柴厂的同事鼓励,才让他找到继续坚持下去的理由,“他说我做的事有价值、有意义,我也觉得这一辈子总该认真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 ”
即便再困难的时候,这个一心扑在“火花”上的农民也没有想过变卖自己的“宝贝”。 “我有一张画着袁世凯当上大总统的‘火花\’,有人花五六千元买,我都没答应。 ”因为华嫩齐打心眼里觉得,能坚持收藏、并和别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一件“特别开心的事”。
新闻推荐
■ 本报记者白云磊秸秆可以造纸、用作动物饲料、生产沼气、还田做肥料……随着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空气越来越受关注,如何让秸秆变废为宝成为了众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的攻关方向。记者日前在...
桐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桐城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