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涵养正能量还需制度发力

安庆晚报 2016-01-04 11:40 大字

[摘要]王老实

 

家住桐城市文昌街道胜利社区的宋女士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丢失的钱包还能够原封不动地被送回来。让她感动的是,捡到钱包的人是一位环卫工人,还是个低保户。(《安庆晚报》2015年12月25日)

低保户环卫工“临财勿苟得”的善举再一次让舆论收获了感动。然而感动之余,人们不禁想追问:我们这个社会是否还应该为那些默默无闻且无怨无悔地为社会点亮道德“灯盏”的平凡而伟大的人做点什么?很显然,仅仅让这些充满正能量的“好人间或道德模范”

 

在报纸上留名在电台上留声在电视上留影还远远不够。要培育完善成熟的社会机制,去肯定他们的大爱之行去褒奖他们的动容善举,这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丰沛社会正能量的应有之义。

好人可以不求回报,但好人必须能得到回报。这是一个健康社会必须具备的运行法则。当今时代,市场上待价而沽等价交换的法则使资源配置效率大大提升;而社会上,好人付出善心却不一定得到好报善终的心酸却时常上演:做善事被骗;扶倒地老人被讹;讲良知被敲诈等一次次刺痛了社会公序良俗,让仁义道德也深陷其中频遭拒援。乱象数量虽少,但其影响恶劣。因此,让好人暖心不寒心已成正义呼声与社会共识。

道德是社会的最珍贵资源,也是一个人的最大资本。这些“资源资本”不应该只是渺茫的精神存在,而应该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并且有明朗稳固而畅通的路径将这种无形的力量再次传递给施者及受众,进而营造“唯德至上、唯德致远”的氛围,树立“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价值导向。让道德的“利他性”与市场的“利己性”得到科学协调与统一,让践行美好道德实践的“好人”在获得名至实归的“名”的同时也能分享实实在在的“利”。可以肯定地说,这两者并不矛盾,是完全可以兼得的“鱼”与“熊掌”。当然,这一切只能寄希望于社会机制的健全及持续发力。政府要全力发挥“撬动平衡”的杠杆作用,设法打通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壁垒”,并极力彰显人文关怀,传递真情暖意,弘扬人间正气,进而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更多行之有效的市场选项,让有德者处处受益,失德者寸步难行,推动崇德向美,见贤思齐蔚然成风。

新闻推荐

桐城土鸡蛋“试水”村淘

47小时销售171900枚鸡蛋

桐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桐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