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不屈的余忠宣公
8月底的安徽图书城,因为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先生的到来而沸腾了,狂热的粉丝们举着《山居笔记》《文化苦旅》让他签字。合肥新华书店的刘政屏先生说,可能大家还不知道,余秋雨先生与合肥缘分很深,不光因为他的夫人是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马兰,更主要的他的祖先是合肥名宦余阙,那可是个宁死不屈的忠臣。
余秋雨寻根余阙
和余秋雨先生的对话是从他的作品《我等不到了》开始的。
“余老师,你是怎么晓得自己是余阙的后代的?”我的提问开门见山。
“凭一种难以表述的直觉,加上查阅了大量史料。我发现我家是从安徽流徙到浙江来的,祖先是发端于古代羌族的唐兀人。即使仅仅从甘肃武威一带的踪迹算起,从他们到我们,一路生死经历,也真称得上惊天地、泣鬼神。”
余秋雨接着说:“有记载称,余阙死后没留下后代。但是,当时为余阙作传的著名学者宋濂访问了余阙的门人汪河,知道余阙还留有一个幼子叫余渊。余渊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为捍卫元朝而死的,但他仍然接受了明朝,还在明朝中过举人。根据几部《余氏宗谱》记载的线索调查,余渊的后代也是强劲繁衍,至今在安徽合肥大约有五千多人,在桐城有一千多人。”
由此可见,余阙有子余渊,繁衍出三支:一支是合肥,一支是桐城,一支是四川。安徽的这两支后裔流寓浙江。余秋雨是浙江余氏的后人。目前,余阙后裔已在合肥繁衍到了第25代。
合肥余姓望祖
安徽省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博士陪同我们在庐州城里寻找余阙的印记,在省公安厅和省博物馆那里,翁飞博士指着那一带说,余阙留在合肥的遗迹大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但地方史志上仍然有明确的记载,比如这里以前是庐州府衙和合肥县衙,再早一些就是余阙在合肥的府邸;而且,城外曾经还有余忠宣公祠。
1980年,史金波同西夏学者吴峰云来到了安徽合肥,就元代唐兀人余阙的后裔进行调查。史料记载,余阙祖籍系西夏时的甘肃凉州,其父沙剌藏卜于元代自凉州随军迁到了今天的安徽合肥。调查中,史金波、吴峰云根据《庐州府志》上提供的线索几经周折,找到了余阙的后人余章元、余国铨。还在合肥小南门外的二里桥和桐城市洪涛山分别发现了《余氏宗谱》。根据宗谱的确切记载:余氏家族是经过七百多年传承至今的西夏后裔。
余阙,字廷心,一字天心,唐兀氏,祖居今甘肃武威地区,是被成吉思汗所灭西夏人的后裔。元代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余阙属色目人。父亲沙刺臧卜为官庐州,余阙遂为合肥人。
余阙生于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正月十一日,行四,少年丧父,家甚贫,十三岁才开始读书。元惠宗元统元年(1333),余阙以庐州路贯、河南行省乡试第二名的身份,中该科右榜会试第二名,殿试亦中第二名,赐进士及第,也是科举史上合肥可考的第三名文榜眼。
《武威通志》(人物卷)有记载:“元统元年(1333),余阙考中进士,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豪绅猾吏都很怕他。不久被召入朝,为应奉翰林文字,改任刑部主事,对权贵不阿谀奉承,并向宰相上书揭露权贵的劣迹,宰相不理,乃弃官归里。不久,又召他修辽、金、宋三史,再次入翰林为修撰。拜监察御史。出任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当地贪官污吏听到余阙来任职,多数都自动离职而去。”
至正十二年(1352),余阙代理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分兵守安庆。至正十五年,淮东西城池陷没,余阙独守安庆。余阙旧日的朋友甘言劝说余阙投降,阙将甘言斩于东门外。余阙治军,号令严明,能与部下同甘共苦。每临战斗前沿,矢石如雨,左右以盾牌替他遮蔽,他推开盾牌说:“你们也有命,为什么来保护我?”至正十八年(1358)春正月,赵普胜军围东门,陈友谅军围西门。阙身先士卒,斩首无数,负伤十余处。后城中失火,阙知城已陷没,乃引刀自刎。
余阙自刎后,全家跳井,殉国身亡。余阙去世后,追赠官衔摅诚守正清忠谅节功臣、荣禄大夫,淮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豳国公,谥号忠宣。
余氏子孙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在千百年的时间里涌现了无数的英杰、名人。如果余阙在天有灵,或许会感到很欣慰。除了他这个保家卫国的忠臣良将,还有余秋雨这种教化世人、传承文化的后人。也许他会希望,余氏的后人能够出更多的文武之才,守四方,安天下。
新闻推荐
怕家人担心“报喜不报忧” 父亲看穿儿子在“蒙”自己仍很骄傲
桐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桐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