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城中村”期待华丽转身

安徽日报 2014-07-09 21:50 大字

作为城市高楼大厦中的“夹缝地带”——城中村,仿佛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如何真正融入城市,城中村改造需跨越几道坎?日前,记者走访了合肥市部分城中村,真切感受到城中村改造的紧迫与不易——

■ 本报记者 孙海涛

城中村,顾名思义,就是“城市里的村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扩张,越来越多的城郊村庄被城市包围而变成了城中村。对于这些城中村来说,城市化的过程也伴随着阵痛,疾风骤雨式的城市扩张,使得城中村改造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道难题。近年来,随着合肥市的大拆违、大建设、大发展,城中村改造也全面提速。记者从合肥市有关部门获悉,自2008年出台《合肥市城中村改造暂行管理规定》以来,合肥市城中村改造便全面推进。截至去年底,全市300多个城中村,正在改造和已完成改造的有200多个,目前合肥市一环内的城中村基本改造完毕。今年,合肥计划再对40个城中村、老旧小区实施改造,力争到2015年,将完成二环以内城中村、危旧房和棚户区的改造。

现状:城中村改造亟待提速

6月12日下午,记者来到蜀山区井岗镇赵卫庄,一进村就看到一位保洁员正打扫卫生,道路与墙壁很干净,墙面都是新粉刷的。保洁员告诉记者:“过去这里卫生状况很差,房前屋后都是垃圾,天天打扫都不行。现在通过集中整治已明显好转,整个城中村都变干净了。 ”据该镇外宣办主任葛宜年介绍,这个城中村占地约80亩,日常管理由社居委负责,每年投入的保洁费等费用就达10多万。今年,井岗镇共拿出100多万元,对全镇16个城中村、3个自然村进行集中整治,进行绿化、净化、美化,然而要想彻底解决城中村的问题,最后还必须拆迁安置,将城中村改造纳入城市整体规划。

城中村的房屋是村民自建的,基本上都是“握手楼”“贴面楼”,没有规划,街道狭窄,人口密集,垃圾遍地,普遍存在排水排污系统和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的问题,加上“城中村”的居民,多数是租房居住的农民工或刚毕业的大学生,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这也是“城中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城中村的环境整治也只是治标,只有解决了资金、拆迁、安置等问题,拆迁改造才能真正消除城中村。

6月15日,在合肥市九华山路与宁国路交口,记者看到路边围起一片建筑工地,不少建筑机械正在作业。据悉,这里原来是一个较大的城中村,现在已拆迁。两年后,一座城市综合体、数幢回迁安置楼将在此拔地而起。青年社区支部书记许要武告诉记者:“过去这是一个老牌城中村,街道狭窄,消防车难以通行,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电线、管网像蜘蛛网,凌乱不堪;电压、水压跟不上,停水、停电现象时有发生,村中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环境卫生很差,居民意见很大。现在拆迁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小区,村民生活环境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

包河区住建局城改办主任崔军对记者说:“目前,包河区仍有40个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项目,其中城中村改造项目24个、棚户区改造项目16个,总占地面积约6000亩,拆迁涉及1.8万户、400万平方米,改造任务很重,群众期盼改造的愿望迫切。经初步测算,这些城中村拆迁,需建安置房面积287万平方米,改造总成本101.19亿元,可释放经营性用地2442亩。 ”

拆迁:再难也要为群众着想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合肥将从今年开始推行“先建后拆”机制。 “城中村改造拆迁是第一难题,先建后拆,可以更好地保障居民的利益,将居民妥善安置有利于城中村改造的加快推进。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

“九华山路与宁国路交口的城中村,拆迁面积约10万平方米,涉及居民320户。我们提前3年开始准备,先摸清家底,做好预案。拆迁再难,只要提前做好群众工作,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操作,也就不再难了。 ”虽然拆迁工作早已结束,但青年社区的许书记对此仍记忆犹新。

2011年3月,青年社区居委会向城中村居民征求拆迁意见,当时也是很难统一。“谁都知道拆迁是天下第一难,表面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太难了,老年人不愿拆,更不愿意搬,但年轻人却希望早点拆。我们让党员和职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然后与其他群众逐一谈心,公开补偿标准,公示安置方案,3个月内就有94.7%的居民签字同意拆迁。 ”

朱仁凤是村里老居民,居委会征求意见时,她不在合肥。 “为了小孩上学,我租住在桐城市。当居委会领导亲自赶到桐城来征求我的意见时,我真的很感动。虽然第一次我并没有签字,但第二次他们又来到桐城做工作,看到他们这么辛苦,我当场就签字了。 ”在丈量房屋面积的过程中,因为补偿政策不明,陆再凤等十几户群众有抵触情绪。后来,居委会几十次上门做工作,帮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最后大家都心服口服地签了字。

居委会的许书记告诉记者:“这次拆迁,我们组成12个工作组,挨家挨户走访,与居民交心,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最后大家都成了老朋友。在拆迁过程中,坚持公平、公开、公正操作,设立举报箱,接受群众监督,最后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拆迁工作很顺利。此外,我们还实行“三公里计划”,即把周边三公里范围内的出租房房源摸清楚,并准备300套出租房信息,张贴在拆迁办公室,供拆迁户选租。为加快搬迁进度,社居委还组织“小红帽”协搬组,无偿提供车辆、人力协助居民搬迁。只要干部真心为群众着想,与群众交心,再难的事也不难了。这次城中村拆迁改造就实现了零上访、零冲突、零事故。

蓝图:科学规划融入城市

6月17日,记者来到太湖路与合作化路交口五里洼城中村,看到一大片老旧楼房大多已拆。沿着坑坑洼洼街道走进城中村,最窄的地方仅能通过一辆电动车。村中垃圾成堆,杂草丛生。稻香村街道党工委委员曹辉告诉记者:“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物业管理,城中村无法根治脏乱差,与周边的繁华街道形成鲜明的对比。目前,这里的拆迁工作已完成95%,正处在最后的攻坚阶段。 ”

五里洼城中村是合肥最老的城中村之一,紧邻中国科技大学西校区,东起金寨路西侧,西到合作化南路,在太湖路两侧分为张小郢、槽坊郢、臧洼、五里洼四个居民组,总面积约206亩,涉及近1600户。这里拆迁后拟建18栋回迁楼、3500多套安置房。拆迁后的数千位居民,将在2至3年内回迁。

据了解,五里洼城中村改造项目已于去年9月份启动。该项目将采取“净地上市”的方式,把拆迁后的土地交付市土地储备中心,然后面向社会招投标。曹辉对记者说,这一拆迁改造项目以居民自治的方式改造,改造后的“五里洼”将成为人文环境幽雅的精品住宅小区,周边配套集商务、教育、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商业中心,并依托中科大、IT市场等区位优势,力争将该地块建成南七商圈的副中心和IT集中区。

安徽建筑大学教授刘仁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城市可持续性发展来讲,城中村改造是项紧迫且必须完成的任务。拆迁改造城中村,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常见操作模式为原居民就地回迁,增加配套设施,以适当的商业开发来补偿拆迁安置费用。当然,如果以政府为主导,将城中村拆迁改建成城市公园等公共服务项目也非常好。 ”他认为,城中村改造,必须从城市整体发展规划考虑,不能只建高楼大厦,还应保留一些历史文化气息,要让城市更现代、更时尚、更有文化内涵。

新闻推荐

桐城首单私募债券发行

本报讯 (通讯员 汪桂云 潘月琴)10月22日,安徽白兔湖动力有限公司成功发行7300万元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成为深交所新三板首家募集私募债的企业,开启了桐城市中小企业融资新渠道。随着经济发展,中小企...

桐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桐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