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总有叙不完的亲情”——一位农民工的春节回家路③
[摘要]一位农民工的春节回家路③
本报记者 齐振江本报见习记者 汤 超
1月22日一大早,吴礼友一家就起床了,收拾好行李,吃了几个包子就往汽车站赶。
早上8时许,镇江汽车客运站广场,人山人海。进站口安检处,已排成3行三四十米长的队伍。记者见到吴礼友一家时,他们已在检票口检票,两个塑料编织袋,系在担子两头,外加一个白色油漆桶,里面放着零星生活用品。
8时30分,记者与吴礼友一家终于坐上开往桐城的汽车。
见车还没开,吴礼友就打开一个编织袋,让记者瞅瞅他买的年货,并拿出一些零食给记者品尝。 “以前,一瓶矿泉水、一盒方便面都舍不得买,嫌贵。现在打工收入还行,也就不在乎这些了。”吴礼友有些触景生情。妻子倪兰英则指着老公感慨:“10多年了,他在外打工跑了不少地方,换了不少工作,吃了不少苦,现在总算稳定多了! ”“什么时候能到家啊? ”女儿佳佳很兴奋。 “大概五六个小时吧! ”吴礼友回答。
车开了,40位乘客大多是返乡农民工。汽车沿高速一路向西,15时20分,终于到达桐城汽车站。从桐城市到枞阳县其林镇还有一段路,要坐几十分钟的汽车。吴礼友一家人背着大包小包一走出车站,就有一群出租车司机围了过来。“要包车吗?人多可以给你们便宜点。 ”“5个人多少钱? ”吴礼友问。 “100块。 ”司机答。吴礼友觉得有点贵,便回头对妻子说:“还是坐汽车吧,反正离家也不远,一个小时就到了。 ”于是,吴师傅一家又乘上一辆开往枞阳的短途汽车,每人10元。
汽车在乡间公路上飞驰,家越来越近了,吴礼友一家反而都没有说话,眼睛一直盯着窗外。公路两边,一排排整齐的楼房,一个个温室大棚,都成了他们眼中的风景。 “一年没回来,又有变化了! ”吴礼友不禁感慨。
车子终于到了村头,吴礼友的父母早已在程庄村的路口等候。看到儿子一家3口回家了,老两口乐得合不拢嘴。
“我们回来啦! ”佳佳一下子扑到爷爷怀里。儿子亮亮见到爸妈,更是欣喜若狂,猛地扑了过去。 “一年没见了,儿子长高了、胖了! ”吴礼友抱起儿子亲了又亲。看着儿孙一家团聚,奶奶的眼睛湿润了。
到家后,倪兰英先是将两件新款羽绒服递给老人:“爸妈,你们带亮亮辛苦了,这是买给你们二老的。 ”接着又将新鞋给亮亮穿上。 4岁的亮亮告诉妈妈:“我现在能从1数到100了,是奶奶教的。 ”
第二天,吴礼友决定带孩子上街逛逛,再去看望一下岳父母。 “家乡变化真大呀,一年不回家,都不认识路了。 ”原来程庄村新修了一条宽敞的水泥路,路两边还安了路灯。
吴礼友的岳父母就住在街上,一栋两层小楼,300多平方米。 “这房子是你舅舅盖的,装修还不错吧? ”姥爷对外孙女说。说话间,孩子的舅舅、舅妈开着新买的轿车从枞阳县城赶了回来。姥爷笑着对孩子说:“你舅舅是大忙人,在村子里承包一片鱼塘,种了一片果园,还开起了饭店,搞起了‘农家乐\’。”舅舅见到佳佳和亮亮,显得特别高兴。 “生意怎样? ”吴礼友问。 “还行,每天从城里来吃饭的客人很多,我们俩快忙不过来了。明年你们就别出去了,就在家乡发展吧,还可以给我们帮帮忙。 ”面对小孩舅舅的邀请,吴礼友摇了摇头:“父母年纪大了,我的确不能老在外漂泊了,但明年还得去镇江,再干几年,多赚点钱,等亮亮上学再回来,到时开个木材加工厂。 ”
交谈间,不知不觉就到了晚饭时间。“回家了,就总有叙不完的亲情!”姥姥招呼大家吃饭,于是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一顿丰盛的晚餐,吃了两个多小时,似乎要把一年的苦与乐、家人团聚的那份喜悦,全部倾诉出来。
新闻推荐
51年来,学雷锋活动不曾停歇;51年来,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新时期,志愿服务正成为学雷锋常态化的一个创新平台,志愿服务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永恒的正能量,温暖着被服务者,也温暖着志愿者本人。...
桐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桐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