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石千煮百炼方成“霜”
古时大凡珍贵的器物,似乎都离不开淬火的锻制过程,厚重的青铜如此,精美的陶瓷如此,洁白的秋石也是如此。桐城市千年古镇孔城镇有一项特产——秋石,也有千余年历史,是一个颇受当地人珍视的“宝贝”。从粗粝发黄的海盐,到雪白晶莹的秋石,这一变身堪称华丽,令人惊叹。 2010年,桐城秋石制作技艺被正式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桐城市秋石厂的门楼看上去略显简陋,里面的生产车间却热火朝天。几口土灶大锅烧得正旺,锅内沸水翻腾。厂长方根友是秋石制作技艺的省级传承人,他揣摩这项技艺已有 26年之
久。自上世纪80年代起,方根友便跟着父亲学习秋石制作,长期的耳濡目染,他熟知并全面掌握了秋石的制作流程。令方根友自豪的不仅是因为秋石纳入省级非遗,还因为他开办的秋石厂是全国唯一一个制作秋石的工厂。方根友告诉记者,记者眼前这个看似枯燥繁复的烧制过程,是秋石制作的基本工序。烧盐、熬霜、捶制、煅烧,每个步骤都得精益求精。现今面世的秋石多为“咸秋石”,用食盐加泉水煎煮、过滤,再将过滤液加热蒸发,干燥成粉霜。最后将粉霜装入瓷杯烘烤熔化,凝成固体,即为杯状秋石。
秋石早期提炼与现在不同,史料载,古时秋石是以人中白(童尿)和食盐为原料,经过高温锻炼而成。在炼丹术受到追捧的明代,秋石曾以“延年益寿”功能而进入宫廷。清乾隆桐城文士姚兴泉所著 《龙眠杂记》中就有“炼成秋石即名丹”的表述。不过秋石更为老百姓熟知的是它的解暑功能。方根友告诉记者,在桐城农村双抢之季,农家人挥汗如雨,极易中暑,秋石是防、治中暑的良方:将中暑的人抬到阴凉处,喝一杯用秋石化的水,不一会,中暑者就能面色如常。
这些年,随着农村劳动强度的减弱和高温作业的减少,秋石似乎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方根友不甘心这项技艺被遗忘,一有机会就不忘吆喝自家的秋石。他在严格监督生产流程的同时,还设立了秋石厂的网站,大量走访土特产销售终端,学习借鉴别人推广特色产品的经验。朋友们都说,他的执着劲儿30年如一日!
【采访手记】
客观地说,秋石技艺的传承并非一路坦途。一方面,秋石消费群体日益减少,市场总体呈现下行趋势;另一方面,高温下的工作环境,微薄的利润,使愿意接棒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像方根友这样的非遗传承人,需要更多的展示平台、交流机会。传统技艺,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闻推荐
4月26日,安徽省第十三届运动会高校部乒乓球比赛在桐城市体育馆开赛,这标志着省十三运赛事开始。据了解,这届省运会高校部共有72所在皖高校和省属院校报名参加了8个大项、181个小项的比赛。本报...
桐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桐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