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倌”朱声球的生态养殖经
“咩———咩———咩———”一圈的绵羊盯着主人,眼珠子齐刷刷地随着主人的身影移动,得到饲料的连忙低头咀嚼,还未获得的便引颈高叫,有的前蹄搭着栏杆,表现出焦急的样子。看着羊儿们的可爱神情,主人朱声球嘴角含笑。10月16日,位于太湖县新仓镇团湖村甘河洲羊场的这一幕闯入眼帘,让人觉得特别温馨。
当“羊倌”,朱声球说自己以前也没想过。他在2014年之前一直做着锅炉生意,先后在县城和宁波办小规模的锅炉厂,因为勤快,善跑市场,效益还不错。“虽然能挣钱,可母亲在家,80多岁了需要照顾,再则,锅炉也是转型升级期,想想还是认为到家门口做点事比较稳妥。”2014年,朱声球选择了回归。几经调查研究,反复权衡,他看准了养羊产业市场需求增加的发展前景,决定当一名“羊倌”。
朱声球承包下团湖村500多亩地,开始在这张“白纸”上描绘蓝图。起初,养羊,对于朱声球来说,是“外行”。但他有自己的想法,认为要养,就得念好“生态养殖经”,走自繁自养、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路子。为了从“外行”变成“内行”,朱声球主动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牛羊产业协会进行对接,邀请专家为他出谋划策,对羊场做整体规划、设计,对环保、循环利用等进行专业指导,并与他们签订了长期提供服务、技术指导的协议。
在专家指导下,4栋3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羊舍、饲料加工间、饲料堆放间等相继建成投入使用,首批引进400多只母绵羊进行养殖。他将余下的500多亩地全部种上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等,并随着农作物的季节变化而变化。“我的地里,可没有一样废弃的东西。水稻、玉米、小麦、黄豆等的秸秆都是加工成羊的‘粗粮’,玉米粒、豆壳、麦麸等加工成羊的‘细粮’,全都得到了合理利用。而羊排出的粪便是上好的肥料,又可以回田。种养循环,变废为宝,实现双赢。”朱声球通过自己的摸索,问专家,上网查,不仅熟练掌握了养羊的技术,还有了一些好的经验,成了“土专家”。
“现在已经发展到常年存栏2000多只羊。今年预计总共能出栏1600头左右,行情很好,产值可达160多万元。”朱声球说。然而,他当“羊倌”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正当他踌躇满志时, 2016年的一场水灾使羊场进水严重,一夜之间淹死几百只羊,损失100多万元。他咽下辛酸,并没有气馁,而是立马想办法挽救,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让羊场恢复了正常运转。一切又重新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朝前走。去年就出栏羊800多头,产值达80多万元,有了一定的盈利。除了自己走上致富路,朱声球也为周边的村民带来了增收的机会。他的羊场每年需要固定工人4、5个,需要剪羊毛、割草、装羊粪等季节工1000个工左右,一年经常在羊场做工的能挣到1万多元。这让周边的村民在家门口多了个“上班”的地方。
“不论做什么事,一定要坚持。坚持就有希望。”说起这几年的努力和收获,朱声球一直相信这样一个朴实的道理。他介绍,正在新建一栋700平方米的羊舍,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再往后,还要把周边的环境整治得更好,好好布局布局,延伸产业链,发展“农家乐”,让人们来这里可以赏田园美景、吃美味烤羊,享受休闲农业带来的田园乐趣。
(本报记者叶玲玲)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许巧珍周国庆)两年轻人通过网聊认识,并很快走到一起,按农村风俗举行了婚礼但没有办结婚证,后因生活琐事发生矛盾双方要...
太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