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前大街的 国术馆

合肥晚报 2018-01-18 02:50 大字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国各地纷纷设立国术馆。但由于经费困难,安徽当时只有省会安庆才有教习武术的场馆。不过,合肥县是个特例,1933年,在前大街与九狮桥街交叉口不远处,有一座合肥县国术馆。直到1938年5月14日合肥沦陷,师生们才被迫离开,馆舍关闭,从此再也没有恢复。

合肥历史上讲究能文能武,曾经,“六艺”是君子的修身必备本领。

据说,“六艺”是圣人孔子提出的。从西周开始,儒家就要求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御”应该属于体育的范畴,有人开玩笑讲,那在当时就是“国术”。

不过,国术一词是近代才有的概念,广义包括武术、杂艺、技艺、医疗与养生等,狭义专指武术。上世纪三十年代,南京曾经有个中央国术馆,宗旨就是培养武术师资,推广武术教育的。

要感谢曹操屯兵合肥,尚武的风气可能从那时在庐州扎下了根。史料记载,唐朝时这里有了武科和武班;宋时,更是出现了武学;汪杰先生在《解放前后的合肥体育》里说,到了明清时期,各种门派、各式套路的武术流派都在合肥融汇,城乡开始有了教练武术的地方,当时叫做拳馆或拳场。

庐州历史上最著名的武术壮士有两位,一是贵为王侯的大力士杨行密,史书上说他“手举三百斤,日行三百里”;另一位是清代乾隆年间董金凤,因武艺娴熟,考中乾隆戊戌武科一甲第三名进士,授乾清宫侍卫。

杨行密早已化作一片云烟,只在吴山镇留下了一座坟茔;而董金凤更是雨大风吹起,昔日金碧辉煌的大夫第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空留下武探花的名头让人凭吊。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穷学文、富习武的俗语,那是有一定道理的。

过去穷人家要想摆脱贫困的境地出人头地,最有效办法是参加科举考试;而富裕人家因为家道殷实,都希望强身健体,同时,有武艺在身,还可以自卫。

民国时期的庐州城里,许多大户人家都聘有家庭武术教师,不仅每月有银元拿,有的还管吃管住。有的是自己学艺,也有的是为了教家里的子弟。

“未曾学艺先试礼、未曾习武先明德”。那时非常讲究师生之间的传承关系,讲究武德。但也有武师比较保守,只对徒弟传授七分功夫。因为他们信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所以基本上看家的本领是不会教给外人的。

1928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将武术定名为国术,此后迎来了中华武术界的“黄金十年”。不仅首都南京有中央国术研究馆(中央国术馆前身),各省、市甚至县都设立国术馆,有些地方,市长、县长还兼任馆长。

当时的报纸评论说:“国术馆组设,原本救国之热诚,以期强种强国,而循至于民众均国术化。”

合肥县设立国术馆得益于一个叫吴重光的习武之人,他四处奔波,筹得资金,于1933年即中央国术馆成立的那一年,在距离前大街不远处成立了合肥县国术馆。不久,又搬迁到前大街的高家祠堂。

吴重光亲自担任馆长,并聘请了几位专职教师。而更多的是义务教习武术的师傅。那时的合肥县国术馆不仅教授武术,也讲授文化课。学生毕业后,既可以参加中学考试,也可以保送省国术馆深造。

合肥县国术馆曾经辉煌一时,名师有吴重光、刘挤民、周哲夫等。

合肥县国术馆最推崇的武师是明末清初的唐殿兴,教授的课程就有唐殿兴传下来的“短打”、“查拳”、“六架式”、“上指头”、“下指头”和“西凉掌”等。那时流传着一句话:“走东京到西京,谁人不识唐殿兴。”

曾经担任过合肥市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的万选初,撰文回忆小时候见到唐殿兴的印象,江湖上传得神乎其神的头号大镖师,“原来是一位身材矮小瘦削的小老头儿。身着一件褪了色的竹布长衫,布鞋、布袜,裤管口用黑布条扎起来,下半截裤腿松囊囊地垂在腿肚上。”但却双目炯炯有神,步履轻盈,举止利落,语音洪亮、清晰。

合肥武术界关于唐殿兴的传说很多,有人说他常住合肥是为了躲避仇家。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说他并没有隐姓埋名,不像避仇的样子。

县国术馆里对他的武艺已经到了神话的地步,师傅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听来的故事。一日,唐殿兴在院子里陪朋友们喝茶闲聊,晾晒的冻米、元宵面之类引来了几只叽叽喳喳的小麻雀。唐殿兴突地站起来,纵身一跳,把臂一伸,手一招,便把从屋檐下飞来的一只麻雀抓在手心,其快、其准令人叫绝。

李鸿章家仓房的管家,人称李二胖子,拜师唐殿兴习武。抗战以前,许多老合肥都在茶馆里听他说过亲眼见唐殿兴在逍遥津抓过小燕子。

1938年,唐殿兴随李二胖子移居三河,后来病逝于那里,享年约82岁。

而合肥县国术馆在关闭以后,唐殿兴、吴重光创立的六套拳术仍流传于合肥民间。

编读往来

编辑老师:

不久前,我去安庆老城区天台里街赵朴初故居参观,听当地人介绍,赵朴初与我们合肥人李鸿章还是亲戚,不知是否是真的。

读者林熙(庐江) 

最合肥:

安庆的赵朴初故居是其诞生地,时人称为“世太史第”。

赵朴初(1907年11月5日-2000年5月21日),安徽省太湖县人,中国社会活动家、宗教领袖、诗人、书法家、佛教居士。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顾问,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及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据考证,赵朴初是宋太祖赵匡胤次子燕王德昭后裔,祖先为躲避战乱于元末迁到了安庆太湖县,后来家族逐渐没落,到了赵文楷这一代又重新振作起来,嘉庆元年得中状元。

赵家在安庆算得上是名门望族,族中出了赵文楷、赵畇、赵继元、赵曾重四代翰林。1864年,赵畇出资在安庆市天台里旧第建赵府,即今天的赵朴初故居。

赵朴初与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关系源于李鸿章的继室赵小莲,即赵畇的次女赵小莲。

赵小莲生于1839年,卒于1892年,出身于安徽省太湖县的名门望族,祖父赵文楷还是嘉庆元年(1796年)的状元。赵氏生子李经述、女李经璹(小字菊藕、鞠藕,人多称其李菊藕),死后与李鸿章合葬于合肥东郊大兴镇。

同时,著名作家张爱玲与赵朴初也是亲戚,因为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娶了祖母李菊藕,即李鸿章的长女。  (柳丝)

新闻推荐

新常态下太湖工业经济发展与定位

◆叶华宏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太湖县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壮大实体经济,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搭建发展新平台,培育发展新动能,大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

太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