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大铖撰汪爱泉墓志铭文考释
[摘要]宋庆新
2007年6月,安庆市大观区十里乡凤凰村凤凰山邬家圩一工地出土一盒明代石质墓志,由当地农民上交给安庆博物馆收藏。该墓志由志盖与志底两部分组成,均以如意云纹做边框。志盖残缺严重,依稀可以见自右向左竖写篆体“(待)赠逸士爱(泉)汪公墓志铭”(括号内容为根据志文抬头推断),其余文字楷体,内容为墓地的风水及山头分界说明,因内容残缺故不赘述。志盖长66cm,残宽54cm,厚7cm。志底稍残,长65.5cm,宽66.5cm,厚6,5cm。志底内容抄录如下:
明待赠逸士爱泉汪公墓志铭(此处“铭”字缺,依上下文补出)
余以使事旋里中突值
国哀重有悲于
大行皇帝之圣世,而吾太邑汪长君自嵩、□□(联系上下文此□□处应为“仲君”二字)自得、季君自泰亦持缟素来稽首庭下,求墓志铭于余。若谓厥考之非先生誌之铭之不可,于是列其谱系行状而皆本乎仲君自得之手成。孰谓人间世有父子之恩无所得,于其心者深切而□明也如是。夫按状汪公讳可游、字仲衍、别号爱泉,自壬戌捐馆舍,迄于今地未协吉,耿耿于其怀,幸而得之以故叩门墙请益。盖愚兄弟虽系籍于太邑,而我公之太祖讳受四者则固徽歙人也,惟洽高雅当路亟荐之屡征不出,靖难兵起举家避乱于太邑,耽司空、香茗山水奇绝往还于其间,不忍舍去,遂侨寓焉。厥后讳现者以乡进士领天顺兼任云南景东判。六传而至讳容者,少以臂力过人,忠义自负、谈兵说剑,公论伟之,因宸濠变犯皖滨,携妻子至郡,上书于秉钺黄公,愿领百骑以当一面,亡何暴卒。又以侨寓为家矣,容生四子,讳文达者为之长,厥配余氏守节七十,受旌表于故庐。文达又生四子,可渡前母杨出,公则出于后母吴,与弟可润可济同。父疽患甚,公方七岁,輙不忍而吮之,孝可知矣。甫成人,母有遗产,与兄衡其多寡推而让之于兄,抚兹黄口徙富庶坊居新桥里,衣食室家惟公是赖,友也何如。后人孝友殷殷,皆公明训所指示。引其古貌古心,一言笑、一然诺、一交游、皆弗之,苟轻财好施,更不多见。姻戚族党贫者解推死则麦舟,历历有据。见其兄衣冠而躬,未称是义方谆谆弗之。惮虽家于郡太邑,学士大夫常命二百里驾以访之。县令陈公赞化闻高谊,枉顾其门请为乡宾,而不虞陈公未至之,先业已抱痾寻于是月弗迟。厥娶潜之李氏生三子暨二女,长即自嵩大才而讲陶朱之术,郡侯缮治城池乏任事者乃题请而委用之,果金汤完固,勤以勋垂保障冠裳焉,配杨氏生孙名淳。仲即自得蜚英于太邑虽首选于督学使者仅鹏翮初搏,配刘氏生二孙名沧名溟。季即自泰处囊而颖未脱,配曹氏生二孙名瀚名渤,长女妻萧君知音,次女妻徐君必昌少寡无嗣,愿徙一自矢。盖公之生嘉靖巳未五月初七亥时,逝于天启壬戌十月廿一巳时享年六十有四,葬兹吉壤大事克襄人子终天之恨庶几少释也,与书之志而载以铭。
铭曰:“汪之先世,繇歙而熙,从熙抵皖,百年在兹,羡翁七岁,泣父颠危,吮疽知爱,孝格神抵。
及其稍长,母有遗赀,推兄敬让,仍友稚儿,室家衣啜,终身以之,拳拳至死,渥慧弘施。
曰孝曰友,万行根基,古心古貌,令德令仪,轻财叠叠,为善孳孳,后来取法,靡不追随。
□□丰简,天道何私,伫观纶命,频见昌期”。
天启七年仲冬月吉旦。
赐进士第通议大夫加正三品服俸太常寺少卿前吏科给事中入侍 经筵 奉
敕巡视光禄库藏眷生阮大铖拜撰
这篇由阮大铖撰写的志文,计785字,行文流畅、生动,备述汪公世系和生平事迹。铭文共28句,分四段,四字一韵,计112字,前三段均8句,分别记述汪公的先世及少年孝顺、中年友善、老年德厚。铭文如诗歌一般精炼、清畅、韵味十足,果然不负作者“江南第一才子”之誉。文尾钤“阮大铖印”、“丙辰进士”印。万历四十四年(1616)阮大铖考中丙辰科第三甲进士,故自号丙辰进士。阮大铖(1587-1646),字集之,号圆海、百子山樵,因所居名石巢园,故又号石巢。安徽怀宁人(怀宁县治在安庆,大铖住城内)。祖籍桐城公式山人(今属枞阳)。阮鹗四代孙。天启初年官给事中,不久奔丧返里。大铖先依附同乡东林党人左光斗,天启四年(1624)春,大铖赴京,欲补吏部都给事中,却受阻于东林党人赵南星、杨涟。传说,大铖为此向权阉魏忠贤献了《百官图》,欲尽逐东林党人,但又畏东林党人攻己,未一月遂请急归。魏忠贤失败,大铖名列“逆案”,赎为民,隐居安庆城内天台里。张献忠部农民军纵横皖西南时,大铖流寓南京。南明弘光小朝廷建立,马士英柄权,力荐大铖任兵部侍郎,继兼左佥御史,巡阅长江防务。不久又擢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于是马、阮合力排挤打击东林党人、复社名士。弘光政权覆亡,大铖逃奔绍兴,依附亡明鲁王朱以海的监国政权。清兵攻下绍兴后,大铖被杀。一说,顺治三年(1646)清兵渡过钱塘江,大铖降清并充当向导攻破金华。旋从清军上仙霞岭,大铖下马步行,失足跌死崖下。大铖一生,以与东林、复社有怨,被视为奸佞小人而声名狼藉,但其生前颇有才名,善诗词,尤长于传奇度曲,所写传奇剧本很多,而以《燕子笺》(与女丽珍合写)《牟尼合》《春灯谜》《双金榜》最为有名。大铖还能亲自指导优伶排演自己编的“传奇”,声色之妙,倾动一时。复社诸名士对大铖虽深恶痛绝,而置酒高会时,却经常借大铖的家伶,演出大铖创作的“传奇”。大铖亦工诗,史家大抵因其人品不佳,而削其诗不登艺文,然其诗当为有明一代诗家之佼佼者。著有《咏怀堂诗集》四卷附外集二卷丙子诗一卷辛巳诗一卷丙子诗补遗一卷、《石巢传奇》四种八卷(《牟尼合》二卷《双金榜》二卷《燕子笺》二卷《春灯谜》二卷)。传附《明史·奸臣传·马士英》。
墓志起源于东汉,盛行在西晋以后。行文程式化,其标准格式如下:1题首。铭作某朝某官墓志铭,刻于墓志盖或志文首行。2志文。内容顺序是:死者姓名籍贯、先人事迹、死者事迹、卒时葬时。最后多用“其词曰”、“其铭曰”、“颂曰”等字引出下面颂辞。3颂铭。刻赞颂死者的四字韵文。
这方墓志基本遵循了定制,下底上盖,志底所刻文字前半部分为“志”是序文,叙述死者的姓氏、爵里、世系和生平事迹。作为给名人写墓志时不可省的笔墨,追述墓主先代及自身生前事迹,交代身后安厝及子女情况;后半部分为“铭”,缀以韵语,用韵的文字对序文加以概括,表达了对死者的悼念和颂赞之意。
墓志中提到的历史事件:“靖难兵起”,指的是“靖难之变”,又称“靖难之役”,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间发生的内战。公元1399年,明成祖朱棣以“清君侧之恶”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宸濠变犯皖滨”指的是“宸濠之乱”,又称宁王之乱,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由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隶西南一带(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最后由赣南巡抚王守仁平定。明史记载:“丙午,宸濠犯安庆,都指挥杨锐、知府张文锦御却之”。太湖县志卷十四武备志兵事:“十四年夏巳丑逆濠冠安庆,宸濠举兵自江而下迫望江、怀宁,其党有由陆至太湖者,民震 多逃窜,因攻安庆不下,闻都御史王守仁破南昌遂引兵去。”回顾了汪氏先祖因躲避战乱而迁徙隐居太湖以及面对战乱处变不惊、临危请命的正义之举。从一个家族的变迁见证中国历史上这两个大事件。
文中提到“举家避乱于太邑,耽司空、香茗山水奇绝往还于其间,不忍舍去,遂侨寓焉”。此处地名“太邑”,经考证为今天的安庆太湖县,“邑”古代汉语译为人民聚居的地方,引申为城镇、县。司空山今属岳西县境内,“香茗在望江县界其脉发于太湖”,位置在今太湖县与望江县之间。结合民国太湖县志里的县城图,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司空、香茗二山均在当时的太湖县境内。加之墓志铭中提到的当时的县令陈赞化,根据《重修安徽通志》卷一百二十职官志表三记载“天启……陈赞化,见前有传……以上为太湖知县”,查实为天启年间太湖知县,故得出“太邑”乃太湖县古地名的结论。
墓主人的大儿子“自嵩大才而讲陶朱之术”,如陶朱公(范蠡)一样以经商致富,是富甲一方的大地主。二儿子“自得蜚英于太邑虽首选于督学使者”,“督学使者”是学政的别称,明清时期派往各省督导教育行政及主持考试的专职官员,也称“督学”、“学使”。父以子贵,这应该就是阮大铖为墓主撰文的直接原因。
阮大铖机智灵敏,文采出众,十七岁中举人,三十岁举进士,可谓才华横溢,风流倜傥,被誉为江南第一才子。他是“明末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对他的评价大多认为是为官为人俱不足道,但在文学艺术方面却是多面手。此墓志书于天启七年,“天启四年至崇祯二年,阮大铖两次返归故里……野游唱酬、山水田园以及闲居述怀,是此时创作的主要内容,另有少量的抒写时事、咏史怀古之作,”其“……罢官乡居时期,读书写诗成为其间生活的主要内容”。叶灿在《咏怀堂诗序》中载阮大铖曾自云:“吾里居八年来,萧然无一事。惟日读书作诗,以此谓生活耳。无刻不诗。无日不诗,如少时习应举文字故态,计频年所得不下数千百首”。这一时期称其为诗人一点都不为过,也是其文学创作丰硕和成熟期。诗歌不但要“传情”,还要“志时”,“夫诗而不能志时者,非诗也”(《咏怀堂丙子诗自序》)。诗歌要记述生平经历,再现生命历程,反映时事。这样,“时可知,诗亦可知矣”。在中国诗歌史上,阮大铖诗的创作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有明一代一流的诗人”。在此方墓志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诗歌的韵味,最大亮点就体现在文尾颂铭的四字韵文,讲究格律且大多押韵,篇幅虽不长,但如诗歌般朗朗上口,字字尽透作者的诗词曲赋之功力,“句句出色,字字出色”(明代散文家张岱语),真真乃文采斐然也。
新闻推荐
日前,安徽太湖县花亭湖综合整治工作指挥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花亭湖禁钓工作的通告》,其中明确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到花亭湖组织或参与垂钓的,一律先免职;社会人员一律先立案,后拘留。该通告在网络上...
太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湖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