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探秘屏风寨

太湖周刊 2016-09-30 00:00 大字

远眺屏风寨 山寨西门小道 洞内石刻 古寨营房遗址 寻找古寨 山寨远眺 石碓旧址 仙人洞“一线天” 石洞门■本报记者 刘辉本报通讯员 汪礼俊 赵国勤 文/图

屏风寨的天然屏障

沐浴着秋日的阳光,9月21日,记者慕名前往汤泉乡赵河村境内的屏风寨一探究竟,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那过往的烽火岁月和古寨的神奇风光。

在赵河中学老师、当地文化学者汪礼俊和汤泉乡文化站站长赵国勤的引领下,我们一行6人跟着汪老师之前多次上山考察屏风寨历史所走过的一条山间小路,慢慢地穿越树丛,累了就在树荫下稍作小憩,继续前行。尽管随着山势逐渐陡峭,但抬头仰望到了寨顶,满身的疲惫也就烟消云散,距离寨顶的山路也就越来越近。我们一边耐心攀爬,汪老师一边讲述着山寨的故事,大伙也就为之感觉轻松了许多。

于是,我们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进出山寨的惟一通道。据记者观察,从山腰绕着山寨悬崖边的小道上到山顶,大约有一里多路,但山道极其狭窄,只能容一人直行,人多只能纵向成排,稍不小心,就会滑落山崖。此时,似乎验证了“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的旅游心语。我们小心翼翼地行走在这条至少尚有100多年历史的古道之上,掩映在林荫之间,实地目睹一下这道保护古寨的天然屏障。

不一会,在山道右边高大的几块巨石上,“屏风寨·西山”五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脚下的石板台阶缝隙中长满了青草。向导汪老师说,这就是山寨的西门。记者驻足而立,凝视良久,抚摸巨石,仿佛过往守寨的士兵日夜坚守西门的担当精神浮现眼前,实乃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伟气势,来敌不敢侵犯,山寨安然无恙。

穿过西门,多行几十步,就走进了相对平缓的寨顶,沿途散落在山间杂草丛中的条石横七竖八,虽历经风雨沧桑,但有些石板上似乎还能依稀可见曾被打磨、雕刻过的痕迹。尤其是当我们来到真正的山寨核心位置时,仿佛关于屏风寨的传奇故事一切清晰可见。

在寨顶的西北边,由一块块巨石组成的天然山体几乎占据了整个寨顶的一半面积,而且,石块巨大突兀,坚如磐石。在一块巨石上,后人书写的“太平军屏风寨”五个大字十分显眼,让人一看,顿生情怀。

在汪老师的介绍下,我们看到了寨顶四周的巨石上留下的一个个约有十公分大小的“石眼”,据说是用来安插旗帜抑或是安全护栏的。站在周边的巨石上,向山下眺望,只见山势极为陡峭,山石十分光滑,距离进出山寨的小道至少有二十多米甚至更高,几乎根本就没有沿着山石攀爬到山顶的可能性,由此山寨更觉安全。

而在山顶这些巨石之下,则又隐藏着一个更大的惊天秘密———“石洞”。据1995年编修的《太湖县志》有关“军事设施”一节列入的18个山寨中记载:“屏风寨山顶有一石洞,深30余米,可容百余人,地势险要。”

我们从岩石上慢慢下到洞口,只见洞口呈倒“梯形”,上大下小;洞内曲折,整块巨石宛如刀削一般,一分为二,石壁光滑,呈“Z”字形,实有“一线天”奇观,越往洞内行进,石洞越来狭窄,甚至只能一人侧着身子,紧贴在石壁上匍匐而过。在洞内一处石壁上还有古人刻下的“仙人洞”三个字,清晰可见。阳光从洞顶的洞口射入洞内,给潮湿的石洞增添了一丝温暖。如今,寂寞的石洞可能成了山猪野兽和禽鸟的栖息之所,两只乌黑的蝙蝠还仅仅倒挂在洞顶的石壁上,享受着山野的温馨。而往昔石洞藏兵的盛景也早已成为过往烟云,烙进记忆。

走出洞口,也就是在寨顶的东南边,原本比较平坦的山地,现在遍地是杂草树木,向山下眺望的视线也被挡住了。据汪老师,这块平地至少有700平米左右,可以说,是当年太平军安营扎寨、练兵防守的战略要地。而且,在石洞的一侧,还有一处大约四五十平米的寨房遗址,一边依靠石洞的巨石,其余三边尚留有石墙垒房和石门的痕迹,这可能是当时“山寨王”的营房,也是山寨的心脏中枢。

而就在距离寨营的附近,在地面巨石上还留有当年舂米的石碓遗迹,以及用巨石搭建的南门遗迹。只见一口圆形的“石窝”,直径、深度都有两尺左右,两个“石眼”则是安放古时木制舂米的工具。见此,似乎深感寨兵当年踩着石碓舂米和五谷杂粮那忙碌的情景,还有那南门寨兵日夜把守的威严形象仿佛浮现在眼前。

站在这里,可感当年“占山为王”自封“寨主”那威风凛凛的英雄气概、守寨官兵精心操练气杀来犯的勇猛刚强,还有那驻守高山之巅,威震四方的赫赫声名,无不彰显了屏风寨昔日的战事风光。

站在这里,向南远眺,秀丽的花亭湖、美丽的汤泉乡尽收眼底,金秋遍野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掀起层层金波碧浪,装载着广大山民“春华秋实”的收获和喜悦,宛如屏风寨这150多年来沉甸甸的悠久历史。

屏风寨的烽火岁月

据《太湖县志》记载:屏风寨海拔约890余米,主峰悬崖峭壁,地势险要。传说在太平天国时期,有一支太平军(当地人俗称“长毛”)余部,曾在这里安营扎寨,生活过多年。

2012年9月14日,《中安在线》公布了安徽省历时五年考古新发现的14处太平天国军事遗址:“省文物局考古专家告诉记者,此次新发掘的遗址,分布在安庆市太湖县境内的小池、晋熙、城西、新仓、寺前、牛镇、汤泉、北中8个乡镇,共有14处。这些军事遗址均依山而建,因地制宜,易守难攻,遗址上的寨墙及营房用石料堆砌而成,均有四门或两门。”而在这14处遗址中,汤泉乡的屏风寨就位列其中。

据1995年版的《太湖县志》记载:“清咸丰九年(1859)底至十年初,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率部与清总兵鲍超的‘霆字营\’在此(太湖县小池驿)激战一场,双方各伤亡千余人,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小池驿之战\’。”“咸丰十年(1860)正月二十五日,多隆阿从新仓渡河,与太平军战于余贯嘴后佯败以诱,候选道蒋凝学伏兵于两翼,鲍超突围而出,太平军与之激战失利,伤亡甚重,退往桐城。太湖城为清兵占领。”

太湖失败后,陈玉成部除主体撤退到桐城外,还有一小部分躲进了当时属于深山老林的赵河(今汤泉乡)屏风寨,大约二十多人。屏风寨的东面是芹河,南面是烟火寨,北面是老虎洞,只有西面一条上山的小路,而且山高路陡,易守难攻。正是有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太平军才在此安营扎寨,修筑工事,同时依托屏风寨上肥沃的的土地,开荒种地,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为了抵御清军的围剿,太平天国的余部在屏风寨上利用天然屏障,用石头搭建寨门,垒筑石墙,并利用寨上的一个深达30余米,可容百余人的石洞,坚守了多年。后来,清军纠集当地武装,对屏风寨上的太平军余部进行围剿,山上官兵凭借有利地形,用滚石垒木进行反击,虽经激烈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剩下六七名太平军人从南悬崖口跳崖自尽。时至今天,许多老年人说起这“人骨头沟”地名的故事,还心地动容。

可惜的是,70年代初,当地村民因建房需要石料,拆除了当时的寨门和石墙,本已荒废的太平天国驻军遗址更是遭到了毁灭性的的破坏。

如今,登上山寨,寻找历史,还能庆幸看到这些昔日的旧址,总归还能让人在回味历史的过程中总结过去,开拓未来,不忘旧时光,铭记屏风寨。

新闻推荐

让状元路漂亮起来——记经科信委全体职工积极参加“文明创建大家行”活动

秋高气爽,阳光明媚。为积极响应“文明创建大家行”活动,打造干净整洁的城区环境,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日前,县经科信委全体干部职工在领导班子成员的带领下,走向街头,对状元路段及办公院落进行大清扫,以...

太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探秘屏风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