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崖寨下话振兴

安庆日报 2019-07-16 09:53 大字

从宿松县城一路向北约30公里,大别山余脉的白崖寨逶迤蜿蜒,位于山脚下的趾凤乡氤氲着乡村振兴的味道。仲夏时节,记者走进宿松县趾凤乡的3个小村庄,感受山水间“绿富美”的发展故事,倾听小村庄的振兴计划。

人居环境变身“绿富美”

趾凤乡团林村有一个古村落,古村落有一个刘家大屋,刘家大屋门前的石板凳上是村民们极喜爱的一处歇脚场所。坐在石板凳上的团林村党支部书记王金龙和几个村民,跟记者一聊起这几年的收入情况和村庄环境变化,个个喜笑颜开。

“你们别看现在这么漂亮,以前,俺们村垃圾随处乱倒、杂物随处乱堆、牲畜到处乱跑。如今,这些现象已经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房前屋后的干净整洁、牲畜归圈和环卫工每天对垃圾的及时清理。”看到一天天干净美丽起来的家园,团林村陈屋组村民陈忠祜高兴地说。

团林村于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也是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王金龙介绍说:“我们结合太平堰两岸建设,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项硬性任务来抓,努力创建并保持干净整洁、规范有序、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促使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说起政府投入资金帮助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刘成虎由衷地感谢道:“感谢政府让我摆脱了贫穷,现在我家的日子很好过了。”

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也改变了家庭环境。“改厕后,上厕所不再糟心了。以前上个茅房,又臭又脏,现在与城里没有两样,干干净净,舒舒服服。”陈中祜说道。

团林村刘家大屋始建于清乾隆48年,是宿松县文物部门保护单位,部分房屋损坏严重,在相关部门资金的支持下,2017年启动修缮保护工程,同步建设广场和公厕,有效解决了保护传统与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的关系。

“城里有的广场、公厕,我们这里都有。城里没有的山、水、田园我们这里也有,住在这里舒心、称心。”陈中祜高兴地说。

在团林村,村民将闲置的危旧房屋、旱厕全部拆除,平整后改造成了菜园,种起了蔬菜。去年以来,团林村通过拆除危旧房屋、旱厕,共改造菜园40多亩。如今,这里环境越来越美,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土窝窝”长出了“金疙瘩”

尽管是夏季,蓝天白云下的龙溪村丑橘种植示范基地依然一片嫩绿。趁着天气晴好,贫困户李爱国正在给1.2万株丑橘苗除草、施肥、修枝。

在丑橘种植基地里,他告诉记者:“这不仅是村里的‘绿色银行\’,也是我家收入主要来源,除了每年1.8万工钱,还有土地流转金,稳定脱贫没有问题。”

龙溪村位于白崖寨东北部,属于纯山区村,产业发展远近闻名。当了多年龙溪村党总支书记的李国林告诉记者,随着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村里从传统的作物种植开始转向特色产业。“我们早就谋划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我们山村走上了绿色致富路。”他笑着说。

2017年9月,承载着增收梦的5000余株丑橘苗,远涉千里落户龙溪村。“我们从土壤、气候、光照、病虫害、市场供求及效益等方面,对丑橘项目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充分听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经历了很多艰辛,最终选定了这个品种。”该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志勇说。

认准了产业发展道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今年3月19日,龙溪村再次引进7000余株丑橘苗。目前,村内丑橘累计种植面积210亩。采取土地流转租金、务工酬金、管理薪金、资产收益分红“四金”模式,促进了238户贫困户增收,户均受益1200余元。同时,党总支还无偿提供丑橘苗和技术服务,引领村民加入丑橘种植行列。

茶叶是龙溪村的传统产业,原来一直是粗放式发展,处于有规模无产量、有产量无效益的状态。自2016年以来,该村采取改造、新建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茶叶产业提升行动,累计改造茶园600余亩、新建茶园1100余亩。

2015年,该村引进了县茶叶公司,投资300多万元流转山地200多亩,成立了云翠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入股。同时,新建了600平方米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日加工干茶1000公斤。

“以前总担心茶叶的加工、销售问题。现在好了,公司提供了一条龙服务,没有后顾之忧!”茶农李德旺高兴地说,他们一帮茶农如今可以安心搞生产了!

“同样的土地,不一样的效益。”李国林自豪地说,产业发展让村民富起来了,全村实施产业项目7个,人均增收2000多元,家有小汽车不是稀罕事,不少农户还在城区买了楼房。

在该村,不仅仅是李爱国、李德旺享受着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享受到产业振兴红利的郭坂组贫困户李文德算了一笔帐,“我家今年茶园改造了3亩、新建了1亩,政府补贴了近2千元,茶叶卖了2万余元,到丑橘园务工挣了4千余元,今年可是个是个好年景!”

好风景带来脱贫好“钱景”

在白崖寨山脚下的趾凤村,一幢幢农民住宅楼改建的农家乐映入眼帘。“景区生态环境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登山游玩。”一处农家乐的老板梅香元说,“每逢节假日,每天来我这里用餐的游客达100人以上。”

梅香元是趾凤村贫困户,过去一直在外务工,但收入不高。近年来,随着该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景区游客大大增加,他从中瞄到了商机。

“我借了5万元的小额扶贫信用贷款,亲戚朋友们再凑了点,乡里还给了补助,就把农家乐办起来了。”梅香元说,他现在的收入比外出打工时高多了,还能照顾家中老人孩子,真是挣钱顾家两不误。

由于地处深山,趾凤村原是全乡有名的贫困村,全村大多数人靠外出打工赚钱养家。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趾凤村加大了生态环境整治力度,将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作为主导产业,推出新举措,让绿水青山成为村民们的“金山银山”。

“生态振兴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基础,人气振兴使乡村振兴有了可能。”趾凤村第一书记郑军说,从2014年以来,趾凤村回乡创办民宿12家,每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旅游收入100多万,带动当地经济增收400多万。

乡村美了,村民富了。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该村在帮扶单位省建工集团的大力支持下,结合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政策,发展休闲农业。在发展农家乐的基础上,如今已建成了油桃30亩、丑橘60亩的休闲观光采摘园,以实现村集体经济和群众稳定增收。

户结户,共致富。在村党支部的组织下,趾凤村通过发展电商把土特产、农副产品配送到全国各地,带动村民致富。“文明和睦、产业发展、旅游兴旺,乡村振兴就能持续长久。”郑军说,“我们有个趾凤梦,生态,富裕,还要创建一流的文明村。”

记者 方文

宿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