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重放光彩乡村文明的符号 本报通讯员 孙春旺
春节扎“龙”、舞“龙”的习俗,在宿松县破凉镇永丰村吴家大屋,有着三百多年历史。过去,每逢春节,当地村民都会通过扎“黄龙”、舞“黄龙”来表达盼望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景。吴家大屋编扎出来的“黄龙”,因为选材特别、工序复杂、做工精细,成为闻名皖西南地区的“一绝”。然而,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吴家大屋“黄龙”却成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记忆,那些擅长编扎“黄龙”的老艺人也所剩无几。为让吴家大屋“黄龙”重见天日,从2017年9月份开始,宿松县破凉镇乡贤文化研究会发起了一场抢救、挖掘和保护“黄龙”文化遗产的行动,由此探索出了一条通过乡贤宣传、挖掘和保护民间文化的工作之路。
2017年4月,刚成立不久的宿松县破凉镇乡贤文化研究会,组织乡贤深入该镇永丰村开展乡贤文化搜集工作时,得知在吴家大屋传承了300多年的“黄龙”面临失传。
提起吴家大屋“黄龙”,在破凉镇无人不知。吴家大屋是永丰村最大的一个村民小组,共有400多人口,组里男性都姓吴。
据当地长者介绍,康熙年间,吴氏家族有位祖先,从江西湖口县学会了“黄龙”的编扎技术后,即回乡传授给了乡邻,由此传承下来。
“黄龙”,俗称“苍龙”、“草龙”。吴家大屋编扎的“黄龙”,使用的材质非常有讲究,除少量竹篾作支架外,全部都是干鲜、杆黄、无断须的糯米稻草。因稻草色泽黄亮,故将编扎出来的“草龙”取名“黄龙。”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之前,每逢春节来临,吴家大屋擅长编扎“黄龙”手艺的人,都自觉地集中在一起编扎“黄龙”。到了春节,即从组里挑选十几个男性,负责挨家挨户地上门舞“黄龙”,从除夕晚上开始,一直舞到元宵节。整个春节,这里的人们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因为舞龙活动的不断丰富,舞龙经验的不断积累,当地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掌彩”词。
到九十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外出打工人口的越来越多,吴家大屋春节舞“黄龙”的历史习俗,逐渐消失了。
“黄龙”文化传承了300多年,说明它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娱活动,应加以保护和发扬下去。为复活即将丢失的民间文化,破凉镇乡贤文化研究会多次组织乡贤到吴家大屋,登门拜访当年的老艺人,以及热爱传统文化的村民。在乡贤的说服下,村民们都愿意无偿加入到抢救、挖掘和保护“黄龙”文化遗产工作的队伍中。
齐心编扎“黄龙”
在破凉镇乡贤文化研究会的发起下,从2017年9月开始,吴家大屋八位老人无偿参与到编扎“黄龙”的工作之中。
日前,笔者慕名走进了吴家大屋。初冬的吴家大屋显得格外宁静,建在吴氏祖堂门前的池塘,平静的像一面大镜子,十几栋民宅倒影在里面一动不动。
在吴氏祖堂后面的两间瓦房门口,笔者见到了正在忙着编扎“黄龙”龙身的两位老人,只见两位老人的手在草间飞来飞去,时而上,时而下,那娴熟的动作,让人眼花缭乱。
“黄龙”到底是样子?“黄龙”与其他“草龙”又有什么不同?为打消笔者的疑惑,“黄龙”编扎队队长吴松桥立即安排人将编扎成雏形的龙头、龙身和龙尾,从屋里搬了出来,然后拼接在一块,让笔者亲眼目睹了“黄龙”的造型和工艺。
眼前的“黄龙”,做工精细,惟妙惟肖,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从龙头到龙尾,都是老人们用清一色的稻草和针线,一根一根地编扎而成。
吴松桥介绍,他们编扎的这条“黄龙”,共九节,十八米长,六十厘米粗,需要近百斤糯米稻草。这些稻草都是他们去年九月秋收时,精心挑选下来的。编扎“黄龙”,是从去年10月份开始的,他和七个老人一起轮流编扎,现已完成整个雏形,再花上十几天就可以全部完工,届时一条威武、雄壮、精致的大“黄龙”,就会呈现在大家面前。
吴松桥说,编扎“黄龙”的龙头非常费时,如果由一个人来做,按照每天工作10个小时来算,至少需要11天。
笔者观察到,编扎在“黄龙”身上的每一根稻草,都色泽黄亮,而且枝干饱满。由此可见,“黄龙”的名号名副其实。
参与编扎“黄龙”的八位老人,最大的年过八旬,最小的年过六旬,吴金旺老人是年龄最大的一个,也是编扎“黄龙”手艺最全面的一个。他说,编扎“黄龙”要有做木工、蔑工的基础,整个编扎过程要用到刀、钳、锯、锤、针、线等工具,还要用到编、插、织、嵌、镶、缠、绕、挂、剔、镂、透等十多种复杂的手工技巧;做“黄龙”工序最复杂的地方,当属龙头和龙尾,这也是最考验手艺的地方,须将木工、蔑工和剪纸等技艺融合在一起。
“除了你们八人,组里还有谁会这个手艺?”
“还有一个人会做,但他常年在外面打工。”
“组里有会这个手艺的年轻人没有?”
“没有,最小的也有50来岁。”
“那你要赶紧带个徒弟?!”
“现在,没人愿意学这个啊,再说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谈起“黄龙”编扎手艺的传承,吴金旺老人一脸的无奈。
“掌彩”词新内容
舞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讲究技巧的同时,还要遵从当地习俗和掌握大量的“掌彩”词。
唱“掌彩”词是舞龙中的最为关键环节,一般是由举龙头的人来带头唱。“掌彩”词的内容更是非常重要,内容讲的越贴切、越喜庆、越吉利,迎接舞龙的人越是高兴。
吴家大屋“黄龙”传承300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掌彩”文化,开门彩、进屋彩、老屋彩、新屋彩、撞龙彩、送龙彩和单位彩等30余类,但都是口口相传,没有形成文字。
挖掘“黄龙”文化遗产,当然少不了“掌彩”词。在破凉镇乡贤研究会担任副会长的吴宗明,是名从基层行政岗位上退休下来十几年的老干部,也是土生土长在破凉镇本地的一名德高望重的乡贤。从去年10月开始,他利用自己在当地人熟、地熟的优势,挨家挨户走访,向村民收集、记录“掌彩”词。
经过一个月的走访,吴宗明共收集各类“掌彩”词40余首。但这些“掌彩”词基本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创作的,有的还是清代流传下来的,不宜引为今用。如收集的开门彩:
黄龙头上一点金,哈,老板开门接我灯,唉。
老者开门多福寿,哈,少者开门多儿孙,唉。
学生开门等金榜,哈,姑娘开门受皇恩,唉。
……
之后,破凉镇乡贤研究会会长何成旺协助吴宗明,挑起了修改“掌彩”词的重任,两人结合新时代社会状况,以及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对收集的“掌彩”词逐一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如修改的开门彩:
龙灯龙神,呐,放炮开门啊!
老者开门多福寿,呐,少者开门儿孙贤啊!
学生开展早成才,呐,姑娘开门美如花啊!
快开门来快开门,呐,一脚踢开富贵门啊!
……
“扎‘黄龙\’、舞‘黄龙\’是吴家大屋一代又一代祖先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遗产,‘黄龙\’文化具有较高的手工艺术价值,它浓缩了木工、蔑工、剪纸等技艺;它还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对于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传承民族、民间历史文化,具有较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对提高民族凝聚力,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何成旺对传承和发扬“黄龙”文化遗产的意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2018年春节,他将亲自到吴家大屋参加游舞“黄龙”活动,让“黄龙”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让“黄龙”文化走进年轻人心中,成为每个人心中忘不掉的乡愁,并成为传承乡村文明的符号。
何成旺还说,他要把此次扎“黄龙”、舞“黄龙”的过程全部记录下来,形成详实的文字资料,准备在时机成熟时,向有关部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闻推荐
年终岁末,宿松县司法局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的职能作用,加大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办理力度,为农民工维权撑起一把法律保护伞。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农民工维权效率。县法律援助中心对...
宿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松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