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挖掘“绿色金库”,做好竹文章 摇曳的竹林有了美丽的“钱”景

安庆晚报 2017-09-22 11:59 大字

朱爱提正在扎扫帚。

□记者柯慧敏文/图

一根竹可以生成春笋冬笋,笋能成长成一片竹林,竹子又可以加工成竹制产品。正是因为一根竹子深藏着不小的经济价值,在市城市管理局的结对帮扶下,宿松县陈汉乡库南村从传统的毛竹林中找脱贫致富的路子。

9月18日,记者沿着蜿蜒的山路进入,只见村舍房屋掩映在茫茫的竹海之中,雨雾笼罩下的竹苗愈发的青翠可人。

“以前的竹林很多处于野生或半野生状态,亩产效益不高,而如今毛竹林已是成了村子里的致富林。”库南村主要负责人胡金留告诉记者,村里地理位置偏僻,且受钓鱼台水库上涨淹没土地的影响,948户,3219人,耕地面积685亩,户均不到3亩的耕地。山多,地少,交通不便,村集体经济为零。如何发展,一直是村两委思考的问题。

胡金留说,村里大多数中青年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农户大部分年纪偏大,文化水平低,缺乏一技之长。然而在库南村,毛竹资源却相当的丰富,几乎家家户户门前屋后、山上田边都是郁郁葱葱的毛竹林。自从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来,在结对帮扶对口单位市城市管理局帮助下,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成为脱贫看得见的出路。

“以前老百姓把毛竹只当柴火烧,致使毛竹处于荒芜的半野生状态。随着竹加工产业的发展,现在毛竹从收购价格到加工价格不断攀升,大大激发了村民管理和加工毛竹的热情。”胡金留说,产业发展上,初步形成了山上有基地、山下有加工企业、山外有销售市场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雏形。

在胡金留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村里的一间竹加工厂。只见四十多个贫困户忙着选料、打孔、绑缚、捆扎……16根竹枝和一支竹柄在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中悄然成型。不到一会儿功夫一把长竹枝扫把便加工好了。

今年63岁的贫困户朱爱提告诉记者,“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每月能赚到两千多元。关键扎扫把都是手上活,学得快。只要人勤快点,钱够赚。而且扫帚总有地方要用,不愁销路。

现在越来越多和朱爱提一样的贫困户和农户,前来务工。胡金留告诉记者,今年8月9日,竹器加工厂正式开工生产,全村955名贫困户全部入股。仅做扫帚一项,平均每天可扎150多把扫帚,一年总共能扎5万多把,产值可达50万元。这样原本废弃的毛竹枝丫经过简单的去叶梳理后捆扎成竹扫把,能卖到了十多元一把。

不久前,在市城管局的帮扶下,第一批生产出来的两千把扫把已经销售到安庆环卫部门,眼下第二批扫把也即将运到芜湖鸠山区官陡街道。

胡金留说,有了竹器加工厂,毛竹市场也有了竞争,这间接促使村民对毛竹的管理。此外,村里的扶贫工作队争取了资金和项目扶持,用于整地、修路、毛竹苗三年抚育、老园林改造等。竹园养鸡,竹笋深加工和竹林休闲农业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开始着手发展。

眼下随风摇曳的竹林成了库南村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勤劳的村民眼里,这道“风景”就是他们致富的源泉。看着老园林改造时被砍伐下来的杂草和树枝零星地散落在竹林间,静待着变成天然有机肥料滋养竹林。胡金留信心满满地说:“有扶贫好政策,毛竹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林。毛竹也渐渐走上从粗加工走向精加工发展的道路,毛竹的效益持续看涨。接下来继续不断挖掘“绿色金库”,做好竹文章。带动空巢老人、留守妇女、残疾人士等一大批贫困村民的就业问题,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新闻推荐

宿松 规范党员干部使用微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进一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防止党员干部因微信使用不当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宿松县纪委近日印发《关于党员...

宿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松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