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红梅开在大山旮旯 本报通讯员 王会光

安庆日报 2017-09-22 09:31 大字

“我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要在山庄四周转几圈,已成为习惯。晨练的同时,看到这些油茶、花卉苗木……经果林一天一个样,心里舒服!”这是家在宿松县隘口乡古山村、二郎河畔黎同兴山庄杨红梅的惯例。2015年以来,踏回家乡土地创业的杨红梅引领周边村民脱贫致富正在路上。

梅开在冬,凌寒独自香。70年后的杨红梅是大山旮旯里一枝梅,高中毕业后,她从事过服装加工、化妆品销售、餐饮服务……,一路打拼,来到南方广东大都市,家庭的困惑、生活的磨难,练就了她坚韧顽强的性格和敢于超越自我的意志毅力。

她原本有一个令人艳羡、自己和爱人收入不斐且稳定温馨的小家庭,可过上舒适快乐的生活。然而,是什么改变她的思想、打乱她的生活节奏,不在大城市享福,却偏偏来到这个山旮旯,整日忙忙碌碌、操劳奔走在空旷山野田园间吃“苦”受“累”呢?

2015年春节,杨红梅随丈夫回婆家宿松县隘口乡古山村过年,看到乡村如此丰富的山林资源,乡亲们却缺乏致富手段,这事对杨红梅触动很大。有一天,她把自己酝酿很久利用家乡山场,返乡创业的念头告诉自己的丈夫。突如其来冒出这件事,她的丈夫开始不知所措,事后细想,觉得是一件好事,终于支持她放手一搏。

得到丈夫和家里的支持,杨红梅更加充满信心。当年,该乡境内二郎河畔的花学村林场成为她创业的首选基地,不懂山场经营的杨红梅,一点一滴从零开始。

在庄园,我们问她为什么干这行,她笑容可掬:“在大城市呆长了,觉得不如自己家乡,还是田园生活好!”“因为我是山里人,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这是我的根,我在外面干得再好,也不如在自家做得好!”她矜持中有一份自信,青春中透着亮丽,精明中凸现睿智,谈吐中有一股清凉。

杨红梅缘于对家乡浓浓的“乡情”,告别大城市优越条件,回家创业引领乡亲们脱贫致富,这消息在隘口乡不胫而走。近两年来,她对黎同兴山庄周边一茬又一茬的贫困户,因缺乏致富手段的,优先安排他们在基地上干活,来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年纪大的叫他们搞管理,年纪轻的就安排他们砌茶园基脚、植树、剪枝、喷药,女同胞就锄草、采摘……因人而异,山庄里一派繁忙,你追我赶,欢声笑语。

花学村的邓志成,是一个上了七十岁的老人,老伴患有糖尿病,两个儿子在外打工,还有一个残疾女儿,家庭条件不好,是村里的贫困户。对他家的境况,杨红梅就叫老人到基地搞管理,一年下来有近3万元的收入。“红梅这孩子好,如果不是她,我一个老头子到哪里去寻这么多钱!”邓志城老人高兴讲出了自己心里话。

有时,杨红梅主动上花学村一些贫困户家走走看看,帮他们走出困境。家在花学村原贩组的吴辇芝,65岁,老丈身体残疾,杨红梅上门看到她家没有什么收入来源,十分困难,就叫她到自己的山庄去搞后勤服务,年收入有两万多元,解决了她家燃眉之急。吴辇芝一家把杨红梅视为恩人。

平日在杨红梅黎同兴山庄零星干活的乡亲们有30多人,每年付给乡亲们的工资累计在50万元左右。她对乡亲们可亲热啦!与他们拉家常,说说笑笑,从不显老板样子。谁家有急事,难事,她总尽力而为。不在基地干活周边村的贫困户,她常常伸出爱心之手。

“这个基地,是我们乡里招商引资项目,因为目前是在初建阶段,项目的效果还不明显。”同行的该乡党委副书记柴贵龙边走边介绍说。

2015年下半年以来,一个主要种植茶叶、油茶及花卉苗木,兼种黄豆、绿豆、玉米、油菜等农作物立体式的农业庄园初具规模,呈现在人们眼前。

“我们黎同兴山庄第一期投资近1500万元,第二、第三期工程,采取‘公司+农户+股份’的形式,进行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山场经济附加值,把这里打造成山地经济与生态旅游并重的自然农庄,安排当地村民千人就业,让他们在山庄发家致富。”谈到未来远景规划,杨红梅信心百倍,脸上洋溢着笑意。

新闻推荐

下仓镇探索建立“四室”分类化解社会矛盾

针对辖区内矛盾纠纷特点,宿松县下仓镇坚持正确把握发展与稳定的平衡点,大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在镇综治维稳中心架构下,紧紧依托警民联调室、新乡贤工作室、法律顾问工作室、疑难矛盾会诊室,探索建...

宿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