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冬雨冷嗖嗖 洲头暖融融——宿松县洲头乡现代农业省级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纪实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6-12-20 00:00 大字

[摘要]宿松县洲头乡现代农业省级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纪实

□洪曙光 胡松本 文/图

月日清晨,在宿松县洲头乡,一场冬雨从头夜开始就没有停歇,淅淅沥沥地下着,冷风嗖嗖,寒意弥漫,路上行人稀少。然而,在洲头乡现代农业省级标准化示范园区核心区,位于罗渡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区的鑫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鑫源公司)种植基地里,成片用塑料膜覆盖的控温大棚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记者一行刚进大棚出入口,一阵和着清香、夹杂着点土腥味儿的热气扑来,顿觉温暖如春,棚内辣椒、茄子、黄瓜、丝瓜、草莓等果蔬叶茂枝繁,硕果累累,特别诱人;采摘的农民工穿着工作服在辛勤地劳作,有的脸上还挂着汗珠子,春天的气息在这里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茄子种植大棚里,企业主罗时康环顾四周,兴奋地说:“旱涝保收,稳产高产,企业年年丰产,村民年年增收。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国土部门的辛勤劳动。 ”

农田建成高标准

“鑫源公司只是我乡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一个剪影。像罗时康一样,通过基地的示范带动,许多农户自发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开展高效农作物的规模化生产。到年底,示范区内共注册农业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家庭农场家。 ”陪同采访的洲头乡乡长吴彬兰介绍说,该乡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总面积万亩,覆盖洲头乡全域,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亩,涉及洲头乡的6个行政村。辐射区规划面积亩,包括洲头乡除核心区以外的所有乡域面积。

洲头乡位于安徽省西南边界,属长江中下游冲击平原,土壤肥沃,以沙土、沙壤土、壤土为主,有着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记者了解到,为了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在宿松县国土资源局的大力支持下,自年开始,洲头乡抢抓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机遇,结合乡情实际,发挥内生动力,吹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号角。按照“集中连片、整体开发”的原则,加快推进土地整治,以现有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实施“三旧”改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复垦、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和土地综合整治等重点项目为抓手,全面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覆盖罗渡村、洲头村、小瓜村、宗营村、下夹村等个村。

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洲头乡以工业园的理念建设打造农业示范区,积极推进示范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洲头大道等主干道路公里、生产道路余公里,开挖、衬砌沟渠公里,新建排水闸站座,装机容量千瓦,架设高、低压输电线路2条,建成米金洲大桥1座。同时,完善配套服务功能设施,先后建成吨容量冻库和现代农业服务中心,着力打造产业的冷藏、物流、检测、交易、农技推广、农民培训等服务平台;在示范区内设立警务室,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实施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工程,促进一、三产良性互动发展。

吴彬兰说:“这一切全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土部门功不可没,何主任他们吃的苦老百姓永远记得。 ”他所说的何主任便是与记者随行的宿松县土地整理中心主任何严寿。何严寿如数家珍:“为了助推洲头乡现代农业省级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十二五\’期间,县土地整理中心在该乡分年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8个,建设规模8.万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7.万亩,投资规模.万元。完成工程内容主要是:田间道.公里,生产路.公里,灌排渠管道.公里,农桥座,涵洞座,节制闸座,泵站座,输电线路2.公里。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年宿松县洲头乡西口村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又将施工,投资规模约万元。该项目完工后,洲头乡也就基本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 ”

如今,洲头乡在宿松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助推下,成功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现代农业省级标准化示范区现有葡萄亩、大棚蔬菜及草莓亩、瓜蒌亩,已形成专业化特色种植格局,成为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现代示范园区,是美丽洲头的又一张新名片。

吴彬兰介绍,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文,认定洲头农业示范园为省级第二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年又被列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建设期限为3年。在年全省第一、二批个省级农业示范区建设动态考核中获优秀等次。凭借特色产业发展战略,洲头乡获国家年“美丽乡村”建设示范乡镇,年被列为省级“生态乡镇”。核心区所在村金坝村为市级、省级、国家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并列为长三角旅游聚集区。

农业经营现代化

吴彬兰兴致勃勃地介绍,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后,示范区核心区将以优质绿色设施农业为主导,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在现有基础上,逐步运用现代农业工程的新技术,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地打造“一核三板块八区”的现代农业版图。“达成这样的目标,规模化经营是关键。 ”

行走在鑫源公司四季如春的大棚里,众人一边品尝刚摘下的鲜红水嫩的草莓,一边伴着白色大棚外的雨点声,聆听罗时康讲述他与这片土地的不解之缘,听他描述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给当地农村带来的深刻变化。

藏青色的立领风衣,浅棕色的条纹西裤,岁出头的罗时康看上去比实际年龄略显年轻。他是洲头乡罗渡村人,是上一届罗渡村村委会主任。他早年和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一样,怀揣着干一番大事业的理想外出闯世界,跑过运输、卖过防盗门。但无论走到哪里,不管干过什么,他最惦记的还是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于是他于年回乡竞选村委会主任,立志带领村民科学种地脱贫致富。

“土地就是命根子,农民离开土地,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本。在我看来,身为农民的后代,耕田种地,才是最体面的职业。 ”罗时康侃侃而谈,颇为得意。

“这里以前被十几个废弃的种蘑菇作坊和养鸡场占据,几乎撂荒。 ”罗时康回忆,当年这片土地虽然是划定的基本农田,但属于劣质耕地,地块高低不平,田间既没有正规的灌溉水渠,也没有平坦的道路。几百亩地只能分散地租给多个外乡来投资耕种或养殖的个体户。 “由于是从当地农民手中直接租地,所以租地面积小而且分散,租户们只能选择小农生产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没带来创新和改变,反而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和治安问题。 ”

洲头乡常务副乡长占李强告诉记者,这片基地是宿松县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区之一,项目从年月中旬开工,到年底完工,共新建泵站1座,新建农渠5条、斗渠2条、水泥田间路条、砂石田间路条,新增有效耕地面积亩,总投资约万元。在今年的特大洪涝灾害非常时期,由于园区内配套的排灌设施功能齐全,各农业公司、合作社没有因内涝造成损失。

罗时康看准这个好时机,立即付诸行动。年初,在已经建成的洲头乡罗渡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区内,他流转近亩土地,开始规模种植大棚蔬菜。基地现有钢架大棚个、温控大棚5个,全部连接项目区“U”型漕铺设了滴灌,已完成近万元的投资。

黄瓜温棚内暖意融融,大棚采用钢架结构,体型庞大,一根根翠绿的黄瓜顶花带刺,错落有致地悬挂在瓜秧上,在绿色叶子的掩映下不时显现。几位农民忙着采摘鲜嫩的黄瓜,然后包装、装箱。

“这个大棚面积有亩,专用来种反季节蔬菜的。黄瓜采摘期近9个月,目前亩产量已达3.2万斤,如果管理得当,最高亩产量可达4万斤,主要销往周边安庆、合肥、九江和武汉等地。 ”走出大棚,罗时康指着摆放在旁边一大片空地上的钢管说:“你们看,我准备在这片空地上再建5个温控大棚,每个大棚的花费约万元。田大了,地平了,路宽了,客商来了,效益好了,虽然整个示范区内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已达余亩,但我仍想进一步扩大自己公司基地的规模。 ”

“罗时康的示范作用已在全乡高标准农田建成区产生很好的辐射效应,一些现代农业开发公司纷至沓来。但我们要优中选优,实现耕地保护、生态环保和农民收益三全齐美。目前核心区进驻的公司都是按照这个要求引进的。 ”吴彬兰说。

靓了乡村富了民

远远望去,核心园区内一条南北走向长约米的水泥主干道,细雨中显得尤其整洁,沿途两边整齐排列的是长新公司、园丰公司的控温蔬菜大棚。基地边缘是美丽乡村建设县级示范点——罗渡村一组,在烟雨中缥缈,仿佛诗意家园。走近这绿树环绕、黛瓦白墙的园中村,记者一行随意走进一家三间三层窗明几净的农户,农户的女主人刘桂荣热情接待了我们。

说起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村庄发生的变化,刘桂荣深有感触地介绍说:“我家以前是三间土砖屋,想搬到公路边上去做新的,可是要占用耕地,一直得不到批准。现在好了,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小车也能开到门口。原址上拆旧盖新后,住上了三间三层的楼房,再也不用走泥巴路了,门口腾出的空地,插上一米多高的竹篱笆围起小菜园,种上各式鲜花和蔬菜。 ”从前村里房屋横七竖八,出门就看到猪圈、厕所,现在新建的猪圈、厕所集中建造,和住房分开,苍蝇蚊子少了,家里干净了,传染病也少了。村里架起了路灯,种上了草和树,村庄变得漂亮了,还建起了休闲广场,到了晚上,在广场上跳健身舞的村民就有二三十人。 “和过去相比,现在村里环境好多了,儿子找媳妇都好找了! ”

在鑫源公司控温大棚内,记者见到正在忙碌的当地农户王美莲,她说,在这里她仅负责蔬菜的管护,每月就有元的收入,家里的承包地流转费每年每亩元,比以前自家种棉花强多了。 “我在基地工作近一年了,我要好好地干下去。 ”

新闻推荐

水毁家园展新颜

本报记者胡劲松本报通讯员孙凯华被洪水冲毁的进村主干道已经整修加宽,道路两旁新栽的绿化苗木生长旺盛,农田进行了翻耕并种上了庄稼,人们在田里正忙着为小麦和油菜施肥除草……1月5日上午,当记者...

宿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松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