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营:涡河岸边的传奇村落
临涡台刘恒新/摄石大营有尚武传统,但年轻人很少有愿意学的了,老一辈的村民也只在有外人来参观时演练一下刘恒新/摄村民至今还保留着手抄医书 刘恒新/摄村中的一口老井,村民称其为太极井 刘恒新/摄村民们为石良修建了一座坟墓 蒋加磊/摄
村里建起博物馆
□蒋加磊/文
涡河出亳州市区后折向东南,在离城区十来里路的地方有一个大弯,旁边有一个很大的风景秀美的村庄,叫石大营。相传道家鼻祖鸿钧道人曾在此开坛讲道,曹丕也在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临涡赋》,在抗战时期,石大营村的村民们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村民们又自发组织起来,为保护和传承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而奔忙。
谯城区谯东镇石大营村南临涡河,在涡河岸边,两座相隔百米的两层小楼似的建筑很惹眼,建筑为青砖结构,总面积约一百平方米。这就是村民们自建的博物馆,馆中展览有数千件“老物件”,包括贝币、陶器、五铢钱、玉器等。
“这个耳杯是汉代的,那时候人们用这个东西喝酒。可惜这个‘耳朵\’掉了。”捧起一个椭圆形的器皿,谢书璧仔细地观察着,话语间透着遗憾。七旬高龄的谢书璧是亳州市资深考古工作者,曾参与曹氏宗族墓和地下运兵道等重大项目的考古发掘工作。
“里面的物件从原始社会一直到明清时期都有,时间跨度很长,东西也很丰富。”亳州市资深的考古工作者谢书璧介绍,能搜集到这么多的东西实属不易,但从文物价值来看,大部分物件的价值并不高,只能达到三级文物的标准。
村民石强介绍,村里的这个博物馆是去年在旧庙的基础上建起来的,里面的物件大部分是祖上传下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村民从外地搜集的。比如,门口的那个石香炉就是他用一箱牛奶从一个老太太那里换来的。
“我们希望尽自己的努力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保存下来。”石强介绍,以前村里有价值的文物很多,但随着时间推移以及人为地破坏,保留下来的东西越来越少,于是,石强和村民们就决定把他们保存的一些老物件集中起来,建个博物馆展示给大家看,“因为这个博物馆场地有限,而且安保措施还不太好,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我们没敢放进去。”石强介绍,他们手头还有不少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一些手抄医书,都在另外一个地方存放着。
村干部石彬介绍,石大营村有7400多人,90%种植的是中药材。相传,道教鼻祖鸿钧道人以及陈抟老祖都曾在石大营设坛讲道,村里保存有一口太极井,曹丕《临涡赋》中“荫高树兮临曲涡”的“曲涡”,也被很多人认为就在今天的石大营村。
涡水岸边留名篇
公元213年,曹操进军濡须口,攻破孙权江西大营,孙权亲率精兵七万抵抗曹操。两军相峙一个多月,曹操见不能速胜,就引军回到了老家谯郡休整。曹丕、曹植哥俩跟随曹操也到了老家谯郡。曹丕在《初学记》卷九中作序写道:上建安十八年至谯,余兄弟从。上拜坟墓,遂乘马游观。经东园,遵涡水,相佯乎高树之下,驻马书鞭,为临涡赋。
“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鱼颉颃兮鸟逶迤,雌雄鸣兮声相和;萍藻生兮散茎柯,春水繁兮发丹华。”涡河岸边出生的曹丕对涡河有着不同的情结,他的这首《临涡赋》不仅让人感受到一片恬静、平和的自然景色,还可领略到饮马涡河、临水赋诗的豪情。
按亳州当地民间传说,曹丕和曹植俩人都创作了《临涡赋》。现在曹植的已经不存,仅存曹丕的《临涡赋》。据传曹操五十岁那年春天,回乡祭祖。看到涡河沿岸田园放青,绿树成荫,涡水逶迤,蝶闹蜂忙,曹操乐呵呵地向曹丕、曹植二人道:“数十年戎马倥偬,所见皆是烟突火冒,尸骨如山,今日返乡,景色怡然,别有一番风采。你们二人每人写一首《临涡赋》如何?”二人欣然从命。
众人回到府宅,曹丕、曹植各回书房磨墨铺纸,提笔构思。曹丕写了又涂,涂了又写,总不满意。于是,他心生一计,连忙走到曹植书房中,“小弟,赋写好了吗?我看看写得怎样?”曹丕拿起诗稿看了一遍,果然写得好。但他却故作吃惊地说:“咱俩怎么不谋而合,写得一样?这真是一娘同胞,学出一师啊!”曹植也觉奇怪,就说:“哥哥写的呢?让我也看看。”曹丕说,“没带身上,我拿来你看。”说罢,转身回房去拿。原来曹丕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曹植写的诗,他已背了下来。回到房中,他提起笔来,“唰唰唰”将曹植的诗稍加改造,录在纸上。他拿起诗稿,给曹植去看。曹植一看,果然相差不多。但是,他见纸上墨迹尚湿,豁然明白了,就说:“哥哥,既是一样,就不必都拿去给父王看了。请你代我向父王请罪告免,就说我身体不适,不能写了。”他说罢,将自己写的《临涡赋》撕了。
曹丕拿了诗稿直奔书房去了,把曹植的话说了一遍,曹操甚为婉惜,说:“将你写的念给我听听吧。”曹丕便将“荫高树兮临曲涡”这六句念道出来了。曹操听了,甚是赞赏。从此,曹操觉得曹丕的才华不弱于曹植,而对曹植的装病,倒颇有几分生气。
石良后人建村庄
除了曹氏父子,石大营还和明朝开国大将石良有着密切的关系。
石大营的居民基本都是石姓,根据祖上口头相传,石大营人认为自己是明朝开国大将石良的后人,石大营就是从明朝时的军队驻地发展成的村庄。
石良,生于1319年,卒于1394年,安徽宿松县新安杜溪村人,“天资果勇,智略老成”。在元末明初动乱之时,他率众组成一支队伍,制遏众寇,保境安民。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进行决战,历时37天。石良率援军携粮草加入了朱元璋的部队,为朱元璋平定南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特别是石良取得同安、舒城大捷之后,朱元璋极为高兴,据说曾许诺待平定天下之后封其为宰相。
定都南京之后,朱元璋不仅没有兑现诺言,仅封石良为武德将军,而且滥杀功臣。石良“知天命而识时务”,毅然上表请求引退。
1369年,石良被明太祖朱元璋敕封为武德将军英武卫管军正千户,镇守亳州,他的部队大都驻守在亳州城东涡河东岸,即今天的石大营一带,后调驻到凤阳一带。
根据长期关注这一带历史的民俗学家李绍义分析,明朝初年,由于北方还不安定,明朝中央在军事上对北方的防御很重视,而亳州又是凤阳的西北门户,所以派心腹大将驻守是很有必要的,而石大营一带距亳州城有十来里路,军队驻扎在这里可以随时支援城里,防御来自北方的敌人。
1381年,石良的长子石镜来亳世袭千户,就在当时的驻地安了家,其子孙后来也都定居在那里,出了不少人才。由于地处涡河弯曲部,所以就叫涡曲村。据后来出土的墓碑记载,涡曲村在清朝初年时也有军队驻扎,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改称为石大营。
斩匪抗日英气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石大营保持着尚武的传统。不论男女,都可以学。民国时期,石大营出了一位能文能武的人物,叫石兴坦。由于个人的影响力,石兴坦被任命为民团团长。但石兴坦和当时其他的民团团长不一样的是,他思想开通,体恤民情,在他当民团团长的二十多年间,为了父老乡亲,多次带领亲族打击土匪,抗击日本侵略者,其家庭先后有三人为剿匪和抗战献身。
在石大营村外的涡河边上有一个地方被当地人称为杀人沟,又叫斩匪沟,据说就是当年石兴坦斩杀土匪的地方,石氏家族委员会专门在这里立了一块碑。解放后,当时亳县各地的民团团长都被人民政府收审镇压,石兴坦也被收审,但正是因为他打击土匪,为国共合作服务过,石兴坦被宣布无罪释放,后来于1959年病逝。
在抗战期间,石大营也出了一位令人敬仰的抗日英雄,名叫石振玉,他是玄门鸿钧老祖拳的传人,是亳都观的道长。1939年,日本兵在石大营太极磨盘街烧杀抢掠、挖墓盗宝。石振玉率村民奋勇抵抗,并用石家拳打死一个日本军官,日本兵也枪杀了石振玉。为纪念石振玉,石大营村的村民为他立了一块碑。
如今,石大营村会武术的人越来越少,习武的人在慢慢老去,年轻人不愿意再吃这份苦。石继峰好不容易才把石德民等老哥几个喊到一起,把以前的功夫再练练。
“拐子表演来了!”随着一声吆喝,一位老者拿着一对拐子和另外一位老者对打起来,只见这对拐子上下翻飞,或挡或刺,十分灵活。“只有我们石大营才有这种武器,其他地方都没有。”村民石继峰说,话语间透露着自豪。
“你看我这踢腿怎么样?”说着,61岁的石英来了个利索的腾空半转身,手拍脚面“啪”的一声脆响,引来周围一片喝彩声。“老了!练不动了!”石英笑着连连摆手,称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风采。
在兵荒马乱的岁月,练武不仅可以防身,还是谋生的手段。石大营村的村民们曾走遍大江南北,靠卖艺养家糊口。“稍子一摇是招牌,四面八方请客来,请到客来把拳亮,请不到客来稍子晃……”石继峰依然能清楚地记得卖艺时的唱词,“那时候练的都是真功夫。现在生活太平了,练武的就越来越少了。”
新闻推荐
追回气枪4支、钢珠子弹1500余颗
宿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松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