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情深 创业路长
本报讯(孙春旺
记者
卢向波)17年前,他是一名身无分文的穷小子,睡过露天楼顶,一天只吃一顿饭;如今,他成为一名驰骋商场的农民企业家,他富了,却不忘回报社会。
闯荡:17岁踏上打工路
1975年9月,陈华明出生在宿松县河塌乡安元村湾塘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92年的一天,陈华明在邻居家的电视里看到了《特区打工妹》的影片。那晚,他失眠了,第二天便向父母提出外出打工的想法,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
陈华明不死心,他从一个远房亲戚家里,打听到破凉镇有个人在福建承包建筑装修工程,要招收一批油漆工。于是,他做通父母思想工作,怀揣着母亲给的200元路费,乘上了开往福建方向的客车。那年,陈华明刚满17岁,初中才毕业。
1993年2月,陈华明只身来到上海。在大城市做油漆工,并非陈华明想象的那么容易:一个建筑工地室内装修完工后,就得另找工地;如果短时间找不到,前期干活积攒下的钱,有可能全部花光。年底回家,陈华明把省吃俭用积攒下的1500元现金,一分不少地交到了父母手上。
创业:挖掘人生第一金
1994年,铝合金门窗风靡城市。陈华明决定转行,学做铝合金门窗手艺。在一个亲戚的介绍下,陈华明在宿松县城一家铝合金门窗店做学徒。为了掌握这门技术,他虚心向师傅学习,苦活、累活抢着干,2个月后就“出师”了。
1996年,陈华明东挪西借,筹集2万元资金,买了一辆摩托车,在乡下干起了承接铝合金门窗安装和包工包料业务。由于服务态度好、安装质量高,生意蒸蒸日上,许多建筑老板都找到他。很快,他的生意辐射全县10多个乡镇。不到一年时间,陈华明就赚到了10多万元,这是他人生赚得的第一桶金。
进入2000年,商品配送业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陈华明了解这一商机后,没有急于购买配送商品的货车,而是深入农村市场进行调研,全面掌握农村地区消费状况和对商品类型的需求,然后奔赴外地与知名品牌商家洽谈代理事宜。为适应和满足农村消费群体,减小中间环节,他在采购商品上下功夫,远赴常州、武汉、合肥、南昌等城市,多渠道购进适合农村市场需求的商品,他经营的超市商品种类、规格多而齐全,选购空间大,价格低,质量过硬。如今,陈华明创办的两个超市安排就业岗位120余人,年上缴税费达30余万元。
回报:14年帮扶百余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是陈华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陈总不抽烟,不酗酒,不赌博,平时生活非常俭朴,是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但他对社会公益事业上却舍得花钱,每年至少要捐出一万块钱。”同事张经理对记者说。“我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从小我就深刻体会到没钱的滋味。由于家里缺钱,在我8岁时,奶奶因无钱治病过早地离开人世。后来我就发誓,将来有钱后,一定拿钱出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陈华明说。做公益最难得的就是坚持,可陈华明就这样一步步坚持过来,14年间,他累计帮扶百余人,捐款物资累计达20万元。
现如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成为不能不面对的社会问题。陈华明告诉记者,创办一所上规模的福利院一直是他的梦想,他希望通过创办福利院,为当地养老问题出力,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金秀华)到了腊月二十八,除夕夜已经近在眼前了。之前的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七都准备了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主食了。在我国北方就有了...
宿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松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