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义工:爱,让受困的人不绝望
□
江露露
3月6日下午,绕过几处废墟,穿过几个小巷道,记者走进一座幼儿园,找到了其中一间低矮潮湿的平房,这就是宿松义工协会从这家幼儿园借的房子。
一间平房,几摞资料,一百多名义工,这便是宿松义工协会的全部。从2009年注册开始至今,从最初的一个呼吁帖子到十多个人,再到现在一百五十多名正式义工,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历程里掺杂着他们无数的悲欢苦乐。
他人梦想实现时最甜蜜
这些天,让义工们高兴的一件事情是姚玲的大学学费终于有着落了。姚玲是宿松县程集中学高三年级的学生,这是一所省示范高中,姚玲学习成绩不错,老师说,只要高考发挥正常,最差也能考个二本。胡老师是他的班主任,记者问到这个孩子时,他第一句话是:“他在玩命地学习。”姚玲的梦想就是考上一所好大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能让母亲、姐弟过上好的生活。
傍晚五点多,记者来到姚玲的家———荆安村胡山组41号,走进他家,映入眼帘的是一张黑白遗像和满墙金黄的奖状,破旧的木桌上有几本崭新的书,那是宿松义工上次慰问时带来的。
姚妈妈看到“凯子”和“湖畔”两名义工,眼泪便流了下来,不停地说谢谢。“姚玲3岁时,家里做鞭炮发生意外爆炸,房屋被炸毁,生父死亡,后姚玲随母亲改嫁,2000年继父被诊断出患脑瘤,举债治病,2010年继父去世,家中负债累累,全部收入全靠体弱的母亲做小工来维持,家中还有姐姐、上学的弟弟和年迈的奶奶。”这是宿松义工拟援助对象调查表上的内容。
义工说:“第一次见姚玲时,就被他的阳光所打动。”姚玲是深知自己出路在何方的孩子,也能按照自己方向埋头前进。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义工抱团对姚玲进行了资助,每学期1200元,并且积极地帮他筹集大学的学费。终于,一位退休老人提出愿意承担姚玲大学四年的学费。特别让记者感动的不仅仅是他们物质上的捐助行为,更多的是他们选择的方式。抱团救助姚玲的义工中,不少人都没有固定工作,但是在救助贫困方面,却十分慷慨。每次助学款的赠送总是悄悄地进行。一名义工说:“他高三了,压力很大,我们是趁他不在家时将钱送过来的。”义工并且嘱咐姚妈妈,“找个合适的机会告诉姚玲,大学的学费有着落了,我们不想给他再添压力,怕影响孩子学习。”他们小心翼翼地揣度着自己的捐助方式,寻找着最能照顾孩子的方法。当姚玲以及与类似姚玲的孩子梦想实现时,甜蜜便融在每一位义工的心间。
尽最大努力树立好榜样
“草原”是宿松义工协会的发起人,他说,当时只是在论坛上发了一个倡议帖子,根本没有想到会引起那么多关注,以致这个帖子获得了当年的县委科学发展观活动“十佳建言奖”,他笑称:“没有参加颁奖仪式并领取奖品,估计那个奖牌还在县委搁着呢。”既然得到了这么多的关注,自然便义无反顾了,必须为义工组织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家庭不可避免会有所忽视。“妻子为此闹了好一阵子的别扭。”“草原”的话里虽有几分苦涩,倒像是饱含了更多的欣慰。他说现在家人已由反对他做义工转变到支持了。
“凯子”是宿松义工协会的会长,他深知义工的酸甜苦辣。
“我们都是普通人,并不完美,‘义工\’不是光环。”他说,在很多人的思想观念中,会把义工摆在很高的位置上,会给义工树立很高的道德标杆,“很多成员都跟我说起这种境遇,譬如我们聚个餐偶尔都会被人说闲话。”记者问:“那如何处理?”他笑道:“我们只能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尽最大努力树立好榜样。”
“我们的力量很有限,只能对那些我们无法帮助的对象说声对不起。”他告诉记者,偶尔会接到电话,会被直接要求给予资助。在走访过程中也会遇到这种情况,走访是对情况进行了解进而选定资助对象,对走访对象没有能力全部给予资助,“我希望他们能理解,不要对我们心怀怨气,我们真的已经尽力而为了。”
需要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谈到宿松义工协会的未来,他们满怀希望,每名义工的心里都有自己描绘的蓝图,他们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尽管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但他们信心满满,坚信这个组织会不断壮大,并且已经在不断完善了。
协会已经实行了“一月一访”福利院活动,为孩子们送去学习用品和衣物,和孩子们做游戏、包饺子……那些孩子视他们为亲人,平常都会打电话告诉他们自己的心事;协会还组织了自己的文艺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献给福利院的孤儿和敬老院的老人,“那次晚会,有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主动要求登台献唱,虽然他唱得跑调了,但是,你没看到,他是那么的快乐!”义工说,再回头看,所有的苦涩根本不算什么。
“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与支持。”这是义工们最后说的话。
新闻推荐
71662人参考 英语首次使用答题卡 18日开始网上阅卷
宿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松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