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驾车去肥西刘老圩和金寨刘新圩旧址参观,回来后专门就两个圩子的故事采访了刘铭传的后裔刘志胜先生。 刘志胜,刘铭传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腾讯
□李云胜
庐州古今(以下简称庐):
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刘铭传,因为我奶奶家住在六安东大街,旁边不远处是一处青砖黛瓦的深宅大院,奶奶告诉我说,那里过去是合肥西乡大地主刘铭传的公馆。如今,刘公馆虽已消失不见,但那条街已然命名为铭传街,似乎在向人们述说着刘铭传昔日的辉煌。
刘志胜(以下简称刘):
我的七世祖刘铭传,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1836年9月7日(清道光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凌晨,生于合肥西乡井王四房郢,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在家里排行老六,因少时生天花,人称“刘六麻子”。曾经六次提官,又六次丢官。他1856年在六安兴办团练,六安的刘公馆就是那时修建的。1862年创办淮军“铭字营”,当时年仅26岁。台湾建省后,他担任首任台湾巡抚又刚好是6年时间。卒于1896年,享年60岁。有人总结说他的一生尤其与“六”字有着不解之缘。
他在故乡以及周边地区名气很大,不仅在肥西,六安、金寨等地也留下了他的足迹。
庐:这次参观刘老圩感慨颇多,肥西是淮军故里,留下了著名的圩堡群,刘老圩是其中之一。从淮军将领排名来看,淮军一号人物为李鸿章,二号人物为张树声,刘铭传算是三号人物,但大潜山脚下的刘老圩应该说更为人们熟悉。
刘:这和他是深受海峡两岸民众敬仰的民族英雄有关。19世纪末,他率领军民英勇抵抗法国舰队,誓死保卫祖国的宝岛台湾。1885年,他以台湾省首任巡抚身份治台,开启了台湾省治的历史。在七年的治理过程中,台湾一跃成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省份之一,他也因此被誉为台湾现代化之父。
庐:今天的刘老圩听说是在原址复建的,当年的刘老圩不知是什么样?
刘:刘老圩是刘铭传1868年第二次辞官回乡时择地兴建的,具有皖中民居特色。圩基包括水面,占地约6公顷。建圩时四周挖壕沟垫圩基地,西面挖大堰烧砖瓦,就近从山上取石料。和大多数建筑座南朝北不同,为了面对大潜山,刘老圩专门选择了坐西朝东的建筑格局。
我也没见过以前的刘老圩,听老辈人说,当年圩内四周是深壕和石围墙,围墙上配有5座碉堡、炮台。分内、外壕沟。外壕有东南、东北角两大吊桥,各桥分别有两层门楼7间,住有兵勇护圩。过外吊桥进圩内即是内壕沟,每座吊桥处均有门楼。正大厅为三进,每进3间。头进与二进之间的天井院内是回廊包厢,第三进为两层堂楼。正大厅大门面对外壕沟月芽塘,月芽塘两尖角内弦是矩形荷花池,池中有花圃。正厅西南角是西洋楼,两层三间,楼上藏书,楼下住人。
庐:听说著名的“虢季子白盘”曾经就存放在刘老圩里。
刘:今天你们去看到的“盘亭”实际上是复建的,当年是刘铭传存放、观赏虢季子白盘的地方。1894年2月(清光绪二十年正月),刘老圩失火,不仅烧掉了圩堡内大部分房子,而且连“盘亭”都给烧掉了。圩子里的金银细软几乎被焚烧殆尽,唯有“虢季子白盘”被抢救出来。
庐:这件国宝今天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刘老圩里展览的是复制品吧,当年是怎么得来的?
刘:虢季子白盘原本在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为时任眉县县令的徐燮所得,徐燮卸任返籍时将虢盘带回了常州。1864年的初夏,时任直隶提督的刘铭传进驻常州城护王府内。时至午夜,刘铭传正在灯下读书,万籁俱寂当中传来悦耳的金属叩击之声。刘铭传顿生好奇之心,当下秉烛往寻。转到屋后见有马厩,声音即由此传出,原是马笼头上的铁环碰了马槽所发出的声响。刘铭传蹲下细看,猜想此马槽绝非寻常之物。次日一早,刘铭传命马夫将马槽刷洗干净。见其外壁四边各饰两个兽首衔环;整个外壁满布纹饰;内底具长铭,通篇工整严谨,知是宝物,旋即命人押运送回合肥老家的刘老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刘铭传第四代孙刘肃曾才将这件国宝献给国家。
庐:有资料说刘老圩失火时,刘铭传已搬迁至六安金寨的刘新圩居住,后来回来过吗?
刘:刘铭传居住刘新圩时,刘老圩就交给了自己的长子刘盛芬和幼子刘盛芥,并且叫刘盛芬主持家里的大事。刘盛芬曾主持修建刘老圩,官至直隶候补道。刘老圩失火后,刘铭传特地从刘新圩赶回来查看灾情,盛怒之下,痛责长子之过。刘盛芬连急带吓,于大火之后仅仅两个多月就病故了,年仅36岁。两年以后的1896年,刘铭传也去世了。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场大火要了刘家父子的两条命。
庐:今天复建后的刘老圩已经成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周边簇拥着刘铭传墓园,刘铭传纪念馆,小团山香草农庄等,自然风光优美,气候舒适宜人,人文积淀深厚,是观光学习、休闲度假的极佳之地。
刘:我特别提醒大家关注一下圩内那棵100多年的广玉兰。那时中法战争后慈禧太后赐给刘铭传的,他把它栽种到了刘老圩里。现在,广玉兰已经成了合肥的市树。
庐:这次我们还参观了金寨的刘新圩。说到刘新圩不能不提麻埠镇。
刘:你是六安人,可能比我更了解麻埠镇。今天的麻埠镇是2008年由响洪甸镇更名而来,而历史上的麻埠镇已经沉睡在水库之中。
庐:我曾经写过《解密抗战时期临时省会立煌》,1938年至1945年那段岁月,大别山密林深处的立煌县三个重镇,即金家寨镇、麻埠镇和流波镇,敞开它那并不博大的胸怀,收容了一批政治、经济、文化精英,以及数万室毁家破的战争难民。一时间,偏僻山野人头攒动、车喧马叫。至今还记得那首著名的民谣:
一进麻埠,衣帽堂堂;
离开麻埠,鸟蛋精光;
鲜花岭上,回头望望,
下回有钱,再来逛逛。
刘:麻埠镇以出产茶麻著名,路人穿行其间有步步皆麻之感,故古时称麻步或麻步川。这座掩映在大别山深处的千年古镇,曾是北宋全国十二茶市之一,是清末与屯溪相提并论的安徽茶厘北局,更是“茶麻古道”上最为繁华的码头。今天仍然是“六安瓜片”的核心产区之一。
庐:刘铭传一生与六安结缘,16岁时与六安枣树店一女子结为夫妻,1896年1月12日病逝于刘新圩。
刘:刘铭传从台湾回到大陆后,晚年在六安麻埠镇刘新圩建庄园并定居下来。但是1896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刘铭传得知台湾省被割让给日本,因忧愤过度而口吐鲜血病死,死后被追赠太子太保,谥壮肃。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建设响洪甸水库,刘新圩和其中的刘铭传庄园都没入水底。
庐:好在考古部门已经多次对麻埠古镇和刘新圩进行水下勘察。2016年,安徽进行水下文化遗产项目调查,对金寨县响洪甸水域的刘新圩和麻埠镇旧址包括刘铭传故居进行了潜水探摸和确认,让这几座在水下沉睡已久的古镇、古村落的模样重新为人所知,也将为后期的进一步研究和保护打下了重要基础。
刘:我也是看到了相关报道,据探测,刘新圩遗址位于西淠河东岸,依山傍水、坐西北朝东南,深度约27米,有部分已经露出地表。该遗址占地长近200米、宽近100米,为多重院落,门前半月池、右侧护壕依稀可辨,当年修筑庄园的城墙遗迹和炮台的砖块也清晰可见,具有明清时期徽派建筑风格,是典型的“江淮圩堡”建筑。陆上现存部分围墙和碉堡基础,石基夯土、顶部已不存,厚约0.8米。
庐:那次水下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还摸清了同样沉入水底的麻埠镇旧址,其所处水域深约33米,位于西淠河与二道河交汇处西北角,主体占地长约1000米、宽约200米,主要建筑沿小河东侧由南向北分布。目前小河西南侧仅存少许房屋建筑,桥梁牌坊排列有序、房屋鳞次栉比,虽绝大多数仅存残墙或残基,但仍能反映出昔日的繁华。
考古队通过媒体宣布,通过物理探测和潜水探摸排查,在响洪甸水库基本确认了刘新圩和麻埠镇旧址两处水下遗址的位置,对其保存现状、地理布局和建筑风格有了初步认识,大体了解了响洪甸水库水下文化遗产分布特点。
刘:说刘铭传与六安有缘是有道理的,表现在遗址遗存上还有一处也值得提一提,那便是位于六安市金安区境内的一座刘铭传客居庄园刘大圩,昔日曾被称为“江淮第一圩”。
庐:我的一位好朋友窦祖军先生曾经报道过,他说以前内圩里有三道大门,住着刘铭传的六少爷、八少爷、九少爷。里面的房屋式样全是四合院,由走廊相连。
刘:据说刘大圩当初有内中外三重圩子,共370间房屋。解放后被收归国有,后来成为直管公房,再后来被改作粮库使用。2011年我去看过,当时外圩早已被毁,中圩只剩下一座残破的门楼,门楼围墙严重倾斜,依靠木棍支撑才没有倒下。走进内圩门楼,眼前是几座大粮仓。
刘大圩其实是刘铭传和浙江按察使刘子务共同投资修建的,因规模大、规格高被称为“江淮第一圩”。刘铭传的启蒙老师曾在张店镇办私塾,刘铭传为报师恩就建圩供老师居住,并经常来看望老师,客居于此。
新闻推荐
记者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1月10日零时起,长三角铁路实行第一季度列车运行图,合肥南开行至上海虹桥G7726/7...
潜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潜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