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人作家张恨水
民国版的张恨水著作
记得兴衰事,昂头笑复哀。英雄几铁石,第宅半蒿莱。怀笔修人史,观场过舞台。春明旧逐客,劫后惨重来。热肠双冷眼,无用一书生。谁堪共肝胆,我欲忘姓名。月没星能替,风高凤不鸣。卅年犹是客,五柳枉盈盈。这是张恨水发表于1948年9月3日北平《新民报》副刊《北海》的诗作《记者节作(二首)》,既是他报人生涯的总结,也是他个性的写照。
全能才艺的“副刊圣手”
在中国现代文化传播史上,张恨水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人物,人们常常认为他是章回小说大家、通俗文学大师,而他却把记者当作自己终生的职业,非常谦虚地称自己首先是新闻记者,其次才是写小说的。在近30年的新闻职业生涯里,他的岗位遍及内外勤及经理部,做过校对、记者,担任过主笔、副总编、总编、经理和社长之职,有着报人敏锐的观察能力、迅捷的反应能力及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
1918年春,张恨水经好友郝耕仁推荐,离开故乡潜山,赴芜湖《皖江日报》任总编辑兼编副刊,正式开始步入新闻界,发表早期作品《紫玉成烟》《南国相思谱》《真假宝玉》《小说迷魂游地府记》,初步展示了他小说的言情、讽刺风格。
1919年秋,受五四精神的感召,张恨水离开芜湖开始北漂北京,本想报考北京大学,终因生活所迫,走入职场。历任北京《益世报》助理编辑,天津《益世报》、芜湖《工商日报》驻京记者,世界通讯社、北京《朝报》总编辑,先后主编北京《世界晚报》“夜光”、《世界日报》“明珠”,上海《立报》“花果山”,《南京人报》“南华经”等副
刊,及重庆《新民报》“最后关头”、“上下五千年”等栏目,其间曾任北平《新民报》经理兼副刊“北海”主编,并利用稿费创办《南京人报》。因此,张恨水是一位集采、编、写于一身的“副刊圣手”与“全能报人”。
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同时,张恨水也完成了包括《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巴山夜雨》等代表作在内的百余部中长篇小说和大量散文和诗词作品。
可以说,张恨水的小说创作与新闻工作如影随形,他的小说以报纸副刊为主要传播渠道,一切被新闻化、报纸化了的张恨水又必然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
言情与社会结合的小说创作风格
张恨水以小说蜚声文坛。自1913年就读苏州蒙藏垦殖学校期间,创作短篇小说《旧新娘》《梅花劫》,向上海《小说月报》投稿起,至1963年创作《凤求凰》止,从事创作50年,张恨水几乎每写一部作品,都有新的探索和摸索,力求创新。“精进不已”是对他最恰当的评价。
对自己的小说创作,张恨水有几种评语:一是“力作”,二是“引人注意之作”,三是“用心之作”,四是“随意想,随意写”或“不大感兴趣之作”。
纵观张恨水的小说创作,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作品,以“柔”为主色调,创作了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以言情为主,以社会为辅”的小说,创造了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的辉煌;
后期作品,以“硬”为风骨,以《太平花》《弯弓集》《冲锋》(又名《巷战之夜》《天津卫》)、《大江东去》《虎贲万岁》(又名《武陵虎啸》)等“以社会为主,以言情为辅”的“抗战小说”,体现了张恨水创作意识大转折和思想文字大变迁。
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是抗战中心意识大覆盖的关键点,张恨水由此进入抗战文学创作的高产密集期——
第一类,是直接写战的正面抗战小说。代表作有《大江东去》《虎贲万岁》。
第二类,以读者喜闻乐见与熟悉的生活素材宣传抗战与传播新思想。代表作为《水浒新传》。
第三类,是间接写战,暴露黑暗。代表作《八十一梦》。
截至目前为止,学术界统计的
张恨水抗战小说数目达数十部,800多万字。这些小说从抗战开始一直描述到抗战胜利各个时期——
《大江东去》,在国内首次用文学形式揭露南京沦陷时日寇灭绝人性的大屠杀罪行;
自费出版《弯弓集》,《前线的安徽,安徽的前线》《巷战之夜》以及战事小说《虎贲万岁》,都写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一定的现实主义解剖力度与深度;《八十一梦》以及其后的《五子登科》《魍魉世界》,不仅写战争,更重要的是揭发贪污,揭露国民劣根性以及内忧与外患,写出了人性,表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加深了对人生对社会的表现力与批判力,已经从过去的“叙述人生”上升到自觉地“要替人民呼吁”的现实主义新境界。这些作品是一部抗战史诗,一部形象的国难史和悲情生活史。
由此看来,除了言情小说之外,张恨水还是抗战小说大家。如果放在全国的背景上看,张恨水理所当然地是中国抗战文学先驱、抗战小说第一人。
张恨水是一位善于言情,拙于社会的作家,凭着对人性、人情敏锐的感悟力,他对人性、人情的把握和描述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他对社会的把握主要是从一个报人的角度出发,追求和表现的是社会现象的新闻性,描述和评判的是社会风气变幻性,而非社会的深刻剖析性。
“九一八”事变后,张恨水将正在上海《新闻报》连载的《太平花》由言情突然转向抗战,是张恨水民族气节与国家意识的体现,是一个“文人”、一名“书生”在抗战的岗位上“尽其所能”。
正如汤哲声教授所言,张恨水前期社会言情小说展示了他作为一个作家的文学魅力,他的后期“抗战小说”展示了作为一个作家的人格魅力。
热闹非凡的“张恨水现象”
20世纪初,报纸是当时最主要的传媒,是读者阅读张恨水创作的小说文本的重要渠道,其次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戏剧和电影。《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等产生的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读者和观众中形成的轰动效应,以及文学界评论,是第一次“张恨水热”。其中以“《啼笑因缘》热”为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第二次“张恨水热”。伴随着思想观念解放,人们对张恨水及其作品重新认识和评价。具体体现为,一是作品的大量再版,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恨水全集》;二是有关张恨水及其作品的学术研究达到了空前繁荣,其中以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的成立及其召开的五次学术研讨会为标志;三是随着电影、电视音像传媒的兴盛,以电影和电视剧(含戏剧片)为依托,以张氏小说为素材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大量涌现;四是以因特网为载体的小说电子文本的出现。
第三次“张恨水热”,则是本世纪初市场化的时代大潮使然,是张恨水作品内在艺术魅力的具体表现。主要表现在电视艺术界对张恨水作品的改编与制作上,准确地说是“荧屏张恨水热”,其中以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重磅推出的40集电视剧《金粉世家》和38集电视剧《啼笑因缘》,以及即将推出的根据小说《满江红》改编的电视剧《红粉世家》影响为最。值得一提,因这些电视剧的播出而形成了张恨水作品出版热——因电视剧而使观众转向对小说原著文本的阅读需求。
作者简介:谢家顺,男,1963年9月出生。现为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农业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池州学院“通俗文学与张恨水研究中心”主任。专门从事张恨水及其作品与民俗文化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张恨水年谱”及2007-2008年度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张恨水年谱长编”等7项课题研究工作。公开出版《张恨水对联艺术论稿》《张恨水年谱》《此山此水此人——张恨水生活足迹寻踪(皖江篇)》学术专著3部;主编《张恨水小说教程》《张恨水纪念文集》2部,参编教材4部;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谢家顺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潜山市立足防大汛抗大灾,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密切关注雨情变化,落实责任、管控风险,切实做好防汛备汛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
潜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潜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