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清末安徽学者型官员 刘 东 文/图
闲暇时,我很喜欢在网络上搜寻有关老安庆的图片或影像资料,因为我觉得图片、影像资料比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更直观、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很好的在线获取资料的平台,每次浏览这个网站,总会有许多有意思的发现。上篇我写的《鲜为人知的安庆王阳明祠》一文中的拓片资料就来源于该网站,今天我则要介绍从该平台上发现的一幅有关清末安徽布政使沈曾植的图片。
一、从一幅有趣的图片说起
初看这幅图片就觉得很有趣,图中绘一位头戴礼帽、身着西装、脚穿皮鞋的外国摄影师,站在三角架支起来的硕大的照相机旁,摄影师斜背着包,左手拿着胶片,右手拿着曝光板,正准备拍照。拍摄地点是在户外,远处有连绵起伏的山峰,景旁是几株高大的树木,画面的右边还绘着两位身穿马褂、梳着长辫的男子,一看便知是清代人的装束。
图片的上方写着几十个字,标题为“方伯之闲情逸致”,内容是:“皖藩沈方伯,命照相者,将黄山峰峦全景及潜山天柱峰、桐城龙眠诸胜悉行照出。令人阅之,不啻身入其境。如方伯者,可谓有爱山水之癖者矣!若将此全套景片,付上海写真制版部,精印成册,以广流传,岂非将来德政中之一叚佳语欤?”
“方伯”是古代对地方长官的称谓,清代指各省的布政使。布政司又称“藩署”,布政使又称“藩台”,所以“皖藩”就是安徽布政使的意思。查《清代职官年表》,历任安徽布政使中,只有一位姓沈,就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起,以安徽提学使兼署安徽布政使的沈曾植,所以图中所说的“皖藩沈方伯”肯定就是沈曾植了。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年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任邢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江西广信府知府、江西按察使、安徽提学使、署理安徽布政使等职。沈曾植也是一位学者,康梁变法时他是北京强学会发起人之一;后应张之洞之聘,主讲两湖书院;又助盛宣怀办学,出任南洋公学监督;他精研西北、南洋边疆史地学,以期经世致用,著有《元朝秘史补注》《岛夷志略广证》等;他又通晓历朝法制,著有《汉律辑存》等。沈曾植还是位诗人,他是晚清著名文学流派——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海日楼诗集》。沈曾植又是位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清季书法最后之大人物”。清代乾嘉时期以后,崇尚临摹汉魏碑刻的“碑学”流派开始复兴,涌现出了邓石如、孙星衍、伊秉绶、何绍基、吴熙载、赵之谦等一大批擅长篆、隶风格的书法家。与此同时,书法理论上阮元首先提出“北碑南帖”的南北书派论;其后安徽泾县人包世臣著《艺舟双楫》,大力倡扬碑学;再之后又有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成为晚清集大成式的碑学理论著作。沈曾植早年习帖,中年由帖入碑,晚年则碑、帖相融合,讲究会通。值得一提的是,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正是受到沈曾植的指导,也可见其在晚清书法界地位。
按照现在的话说,沈曾植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官员。《论语》里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热爱山水自古是中国文人的情怀,沈曾植也不例外。根据这幅图片上的信息可知,清末沈曾植出任安徽布政使时,请外国摄影师来安徽拍摄黄山、天柱山、龙眠山的风景,并设想将这组风景照拿到上海写真制版部,精印成册,以期广为流传。这些做法在当时算得上是很好的旅游推介,也是对安徽极好的宣传,学者型官员果然能紧跟时代潮流。
二、首任安徽提学使
清代一直以来重视科举、重视教育,起初各省均设提督学政(一般简称“学政”)一职,管理全省的教育事务。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末新政废除了科举制,次年(1906)各省学政官一律回京供职,改设“提学使”统管全省学务。就在这样“科举制废止、近代教育兴起”的时代背景下,沈曾植出任安徽第一任提学使,此前他的官职为江西南昌知府。
据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考证,沈曾植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农历七月下旬来安庆上任的。又据姚永概《慎宜轩日记》记载,八月初十沈曾植接安徽提学使大印,正式就职。《皖政辑要》也有相同的记载:“秋八月,提学使沈曾植莅皖”。而关于安徽提学使的印,《皖政辑要》有如是记载:“巡抚恩铭先刊木质关防,发交应用,奏请由礼部铸颁印信,以资信守……各省提刑按察使司印,清、汉文小篆,铜质直钮,方二寸七分,厚九分。今添铸安徽提学使司印一颗,请照各省提刑按察使司印规制铸造。”
安徽提学使官衔为正三品,仅次于安徽巡抚(从二品)和安徽布政使(从二品),位置甚至排在同为正三品的按察使之前,可以说是当时安徽省第三大的官员。关于安徽提学使的薪水,《皖政辑要》中也有记载:“比照旧有学政养廉银数,奏请每年支养廉银四千两,照八成实支银三千二百两。”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学政改设提学使后,清廷学部出台了一项规定:“提学使可仍用旧有之学政衙门,其有学政向不与督抚同城者,均应改归一律。”安徽省就属于这类学政不与巡抚同城的情况,此前安徽学政衙门一直设在太平府治(今安徽当涂县),所以按照学部要求,安徽提学使衙门这次要搬到安徽巡抚所在省城安庆来,以“安庆营副将衙门修改作为提学使司衙门”。
沈曾植上任后,第一项重要使命是出访日本,考察学务两个月(九月初七抵日本,十一月初四回国)。回国后,大力推动安徽近代教育的发展,安徽各地很多新式学堂都是在光绪三十二至三十四年期间开设的,提学使沈曾植有很大的功劳。在推动新式教育的同时,沈曾植也不忘传统文化。光绪三十四年,他汇集名士开设安徽存古学堂,以程仲威主其事,以朱孔彰教授经学,李详教授史学,姚永概教文学,程仲威授理学。“取各学堂学生国文程度优胜者,聚而教之。有研究而无课本,有指教而无讲解,取外国大学高等教法”,一座以“昌明旧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学堂在安庆诞生。
三、署理安徽布政使、护理安徽巡抚
光绪三十三年(1907)农历五月廿六,安庆城北百花亭安徽巡警学堂内发生了徐锡麟刺杀恩铭的重大事件。当时提学使沈曾植也在现场,事后他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廿六之变,弟与中丞偕出,幸门者不从贼命闭门,否则一网打尽矣……弟不幸以此时权藩篆,辞之不得,奈何奈何。”
安徽巡抚恩铭被刺身亡后,原布政使冯煦代行安徽巡抚之职,沈曾植则代行布政使之职,其信中所说“权藩篆”(藩指布政使,篆指印章)正是指此事。据《沈曾植年谱长编》考证,次年的正月十五,沈曾植正式授安徽提学使、兼署理安徽布政使。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冯煦又被朝廷革职,调朱家宝为安徽巡抚,朱家宝正式就职在这年九月,中间的这两个月沈曾植为护理安徽巡抚。
清末的那几年,安庆时局不稳,先有徐锡麟起义,次年又爆发了熊成基马炮营起义。《清史稿·沈曾植传》评价沈曾植说:“署布政使,寻护巡抚。值江、鄂、皖三省军会操太湖,而适遭国恤(指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死去),群情忷忷,民一日数惊,城外炮兵又哗变(指马炮营起义)。曾植闻之,登城守御,檄协统余大鸿驰入江防,楚材兵舰击毁东门外炮营壁垒,黄凤岐夺回菱湖嘴火药局,一日而乱定。”一天之内平定马炮营起义,可以说是沈曾植对清廷最后的愚忠。
宣统元年(1909),沈曾植在安徽布政使司署园内建了一座天柱阁,后来成为安庆城内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置在今高琦小学(高琦小学前身及天柱阁小学)。2014年6月,我曾写过一篇专谈天柱阁的文章,也发表在本版上。
宣统二年七月,年已六十一岁的沈曾植上书乞退回故里,结束了在安徽五年的为官经历,也从此告别了官场生涯。此后,沈曾植潜心著书立说,在诸多领域皆有成就。
沈曾植
漫画:《方伯之闲情逸致》
新闻推荐
“长江巨埠”、“皖之中坚”八个字将芜湖的历史、文化、经济、区位特征等概括得淋漓尽致,是对芜湖最精炼、最精彩的表述和评价,是宣传芜湖、推介芜湖最丰富的城市名片,也是对芜湖的褒奖。但是,这八个...
潜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潜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