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镇馆之宝将亮相
[摘要]省农业博物馆开展农耕文化特展
馆长华庆与梳子的合影。
3米多长的竹木结构的梳子见过吗?你知道它是古代用来除虫的农具吗?想看这宝贝的亲们可不要错过了。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博物馆获悉,为迎接“5·18”国际博物馆日,该馆开展为期5天(15-19日)的农耕文化特展,届时你可以看到三大“镇馆之宝”。
合肥市南门小学正对面的安徽省农业博物馆面积虽不大,但里面摆放的三大镇馆之宝却格外引人注目,中华鲟便是其中一宝。
“它比大熊猫还要珍贵。”馆长华庆告诉记者,眼前的中华鲟长近3米,是野生的活的中华鲟做成的标本。“现在想见到野生的中华鲟太难了。”据悉,该展品是1958年毛主席视察安徽农业馆的原标本。
“以前很多专家也只是听过有虫梳这个概念,却没找到实物和出处。”华庆介绍,眼前的这把虫梳足足有3.03米长,是竹木结构,外形就是一把大梳子。但这把梳子不梳发,是古代农民用来除虫的工具。
据了解,该梳保存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清代《梭山农谱》中介绍了用虫梳除虫的办法。遗憾的是,虽然这是至今国内唯一发现的古代农民治理虫害的珍贵实物,但到现在也没人弄清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关于这梳子的来源,华庆说,2012年工作人员在安庆潜山县深山牛棚屋里发现这把梳,当时梳子隔空放在屋顶,上面还铺满了稻草。
“这个是井沿,这一小块是井圈,一直掩埋在水底下。”华庆介绍到,这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汉代井沿遗址。
看到这个井沿,就可以知道井的发明对当时生产力的影响,它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华庆也希望更多的人认识农耕文化,能抢救和保存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
晨报记者 陈家静 文/摄
新闻推荐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很不幸,现在我知道我生活的是一个大家庭,我也会好好学习,以后回报社会。”16岁的小姑娘小蕾,家住源潭,本应当是灿烂如花的年纪,却过早经历生活的磨难,父亲因违法入狱,母亲改嫁...
潜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潜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