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好家风激励城市成长裴家恩

安庆日报 2017-04-21 10:00 大字

“传家之风,立国之本”。家风是一种规范、一种风气、一种文化,是主流道德价值观大众化的途径之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手段。以家常心、家常事、家常话来进行“家风教育”,更能贴近“家风”的本质。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支撑国家与民族进步的基石。“家书、家训、家风”是承载与传递这一文明力量的薪火之炬。从这个春天开始,“家书、家训、家风”微宣讲活动在安庆市城乡街道社区陆续展开,这不仅是一项延续优秀家文化与当代文明进步高度契合的举动,更深的意义还在于随着活动的开展,从家庭的角度深化了安庆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内涵品质。问题是如何讲好这堂“家风教育”课,进而达到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宣传效果。笔者认为,以家常心、家常事、家常话来进行“家风教育”更能贴近“家风”的本质。

首先,以儒家传统为特征的安庆城乡有着“家风教育”的历史渊源。其中“耕读传家”尤为典型,意义深刻,是本地普遍认同的优秀家文化基因。直到今天,“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家训在皖西南一地还代代相传、念念不忘。笔者认为,在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传统社会架构下,这种以劝人勤于耕种和善于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思想,反映了儒家在士农工商诸业选择中基本的价值追求和人文关怀,寄托着儒家学者关于家庭建设和社会风气建设的理想,具有深刻的伦理文化意蕴。安庆文风昌盛、地杰人灵文化特色的开化与形成,在一定意义上得益于“耕读传家”好的家风教育与一以贯之。

再从当代社会文明进步来看,以彰显好人故事、弘扬好人精神的道德文明建设业已成为全国城乡文明创建机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家风教育”的生动教材,很多事例浸润着“家书、家训、家风”感人的力量。在日前安庆市举行的第四届安庆市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中,受到表彰的“安庆好人”很清晰地向我们传达出优秀家风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如《安庆日报》曾在显著位置报道潜山县余井镇糖岭村丁小燕,这位42岁的农村妇女,不管生活多么艰难,她都心存希望,把患病的公公当成自己的父亲一样,18年如一日悉心照料,从不言弃。而这举动的初衷就来自于最为简朴的“家的理念”,她认为“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希望前夫的在天之灵会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同时也感谢社会这个大家庭对我们深深地爱!”我们还从诸多的好人身上看到助人为乐,孝老爱亲、敬业奉献、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的闪光精神。他们平凡而亲切,就在我们的身边。为此,讲好人故事,就是讲家庭对人的道德文明养成的氛围影响,以及对整个社会道德进步呈现的推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家常心开展“家风教育”更为艺术与现实。

有道是“传家之风,立国之本”。《何处是归情 家书抵万金》、《中国传统家训的现代启示》、《传承好家风,成就好人生》是本次“家书、家训、家风”微宣讲活动所宣讲的内容。笔者认为,我们不妨多从身边家庭说起,用身边事丰富讲题,可以讲一些“小道理”,以家常“小道理”诠释寓意大道理,而并非是“报告式”的说教。二者,“家书、家训、家风”还可以戏曲小品的方式呈现,寓教于乐,生动有趣。再者,还可以开展诸如《我的家训》等主题的征文活动,升华意境,扩大影响。让活动真正体现出“家风是一种规范、一种风气、一种文化,是主流道德价值观大众化的途径之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手段”这一思想理念。愿这件好事能长期坚持下去,让好的家风持续影响和激励一座城市的成长。

新闻推荐

潜山农特产“触网”带动830户贫困户增收

本报讯自3月中旬以来,连着近一个月,潜山县黄铺镇云峰村贫困户江国庆几乎每天都在忙一件事--制作水萩耙,这种春季乡下常见的野草耙耙给他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卖了近4000个,毛赚差不多三、四...

潜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潜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