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杨高尚志者千秋

安庆日报 2017-03-18 15:00 大字

华日精先生辞世,使我失去了一位好师长,让我十分悲痛。

华先生1933年出生于潜山县后冲方家冲。1980年起任县文化局副局长,县志办副主任、主任,兼任新编《潜山县志》总编。为中华诗词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和省诗词学会会员、张恨水研究会常务理事、县老干部诗词书画学会副会长暨县诗联协会顾问。华先生一生用力最多的当属史志。“治国者以史为鉴,治郡者以志为鉴。”地方志由于独特的“资治、教化、存史”功能倍受历代推崇。潜山史上修志,肇于明初迄于明国,计八次,仅存四部。而盛世修志,迫在眉睫。新一届史志列入计划的共有49部,包括1部县志、8部区镇志、40部专业志。潜山修志起步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华老临危受命,凭着一股不屈的韧劲,奔走呼号,狠抓机构、人员、经费的“三落实”。通过多方努力,全县上下一个领导重视、社会支持、编纂人员热心的修志格局迅速形成。

“编史修志工作,可以流芳百世,也可以遗臭万年。志书质量高,成为科学历史文献,那志书就是无价之宝,编纂者就在史册上留下了芳名;志书质量低劣,这错那错,那就是一堆废纸,一本糊涂账,后患无穷,编纂者也就成了历史罪人。”这是华老常挂在嘴边的话。编修工作从修志队伍建设、专业志和区镇志的全面启动、资料征集,县志的分纂和总纂,直到初稿的内审、外评,校印、出版等等,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在华老的带领和影响下,“好字当头,好中求快”,成了全体编纂人员的统一意志和自觉行动。华老总是身先士卒,一一躬行。他伏案写稿改稿,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件事实,一条数据,一个标点,全不放过。从县志总纂到最后成稿,经他重写和补写的内容达20余万字,对史实要素进行查漏补缺达634处,改正史实论述差错达1649处。八年辛苦不寻常,计划中的志书终于全部问世。新编百万言的《潜山县志》获安徽省第二届社科成果二等奖,并为多国图书馆收藏,真正跻身于安徽乃至全国史志之林。华老的修志实践,留下了一路探索创新的足迹,获得了方志界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认可。安徽省原副省长杜宜瑾在全省第四次修志大会上称“华日精同志的修志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奉献精神。它凝聚了一个共产党员对事业的坚定信心,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关于那段工作的艰辛与努力、成就与辉煌,华老退休后编著的《新修方志文稿集》,就作了忠实的记录。这是他晚年退而不休对史志事业的又一奉献。

先生用强烈的责任心,践行了当下最为可贵的“工匠”精神。先生一生,传道解惑,笔墨春秋,凭着一个老党员的组织观念、大局意识以及知识分子的忠诚担当,干一行、爱一行、成一行、精一行。县志工作期间,单位和其个人先后8次被评为先进,受到省市县的表彰与奖励,个人也荣膺“安徽省地方志劳动模范”称号。先生步入志坛,从头学起,攻读方志书刊和写作的读书笔记,不下三百万言;退休后的晚年,走进张恨水研究领域,他参与主编的《张恨水研究》期刊和《张恨水研究论文集》,有很高的学术含量,获得学术界广泛赞誉;他还写出千余首诗作,推出了一部集诗作诗论于一体的《晚晴楼诗稿诗话》。《晚晴楼诗稿诗话》中的代表作,还登上了《中华诗词》、《中华传世诗词歌选》等国家级诗词大堂。先生因此被当代著名诗人、诗论家丁芒称之为“很有功底的诗人”。

先生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襟怀坦白,以诚待人。以诲人不倦为己任,以无私助人为乐趣。他家庭和睦,家风纯正,子女孝贤,事业有成。先生平生与笔墨为伍,与诗书为伴,爱好高雅,但生活至简。家居虽陋,却坐拥书城。往来皆雅士,谈笑有知音。这些年,我和许多同事虽陆续离开了地方志工作,但我们同华老的关系一直紧密地保持着,保持着对他的尊重与敬意。

新闻推荐

好村官卸任已多年“ ” 众村民上网筹药费,却病来如山倒,说“念着他的好”

今年65岁的许纯仓曾是戍守中印边境的老兵,退伍后被潜山县黄岭村村民推选为村委会主任。他在任时一心为民受百姓爱戴,卸任后还心系家乡发展获市领导“点赞”。本应颐养天年之时,他却突发脑溢血,只能靠...

潜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潜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