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潜山古祠堂的红色印记

安庆晚报 2016-10-29 00:00 大字

[摘要]黄君 文/图

华氏宗祠王氏宗祠  

在古皖潜阳的青山绿水间,一座座祠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这些祠堂远不是只有慎终追远的祭祀功能。翻开潜山的革命史册,我们看到,在那血与火的战争年代,许多古祠堂还为新中国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红色革命的见证者。它们留下的红色印记,就是今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好教材。

桂家祠堂:黄柏区农会所在地

祠堂旧址,位于潜山黄柏镇袁桂村。

1927年,潜山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党组织派遣余化民和李鸿鸣等同志以教书结友为掩护,在黄柏山区走村串户,翻山越岭,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播撒革命火种。一时间,黄柏开始建立农会、大同会、土地会、关帝会等群众组织,发展会员200多人,党员由3人增加到20多人,建立了一些村党支部。1929年2月,中共黄柏特别支部成立。黄柏、逆水等13个乡还建立了由560人参加的赤卫队。这年5月,在“摸瓜队”的配合下,赤卫队神不知鬼不觉地偷袭黄柏镇保安团,一举缴获20多支枪、400多发子弹,打死了10多名伪保丁,俘虏敌人20多名,敌团长狼狈逃跑。这一个漂亮仗,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志,黄柏山区的星星之火一下子成了燎原之势。

1930年2月,请水寨暴动,4月底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军第二团挺进黄柏山区的逆水,5月初,潜山县革命委员会建立。为加强地方政权的建设,县革命委员会派出一批干部到各乡领导农会工作,黄柏区农会随即成立,主席由余化民担任,办公地点就设在桂家祠堂。30日,区乡农会和赤卫队千余人集会,宣布举行武装暴动。农会明确提出,打土豪,征收财粮,实行“耕者有其田”,男女平等,婚姻自主,配合红军打击敌人等一系列政治主张,深得人心。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使敌人闻风丧胆。7月,国民党独立十五旅在当地乡保组织、土豪劣绅和反动团练的配合下,对农民起义队伍展开了全面反扑,疯狂镇压农民革命运动。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区农会被后冲乡华建侯练团瓦解。主席余化民被捕,遭受敌人酷刑折磨,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痛斥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后在官庄英勇就义,年仅23岁。一大批农会干部、赤卫队员壮烈牺牲,一部分骨干血战突围,随部队撤退至霍山等地继续战斗。

1947年,潜怀县民主政府也曾在此办公。

建国后,祠堂改建为小学,前些年在旧址上建起了黄柏袁桂村村部。

王氏宗祠:有名的红色会馆

王氏宗祠,位于潜山水吼镇马潭村铁洼村民组,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曾是石河区农会旧址,是潜山有名的红色会馆之一。

1930年5月,苏维埃政权的临时政府——潜山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为深入发动群众,建立和健全全区各乡农会,先后派出一批干部到各农会指导工作,由40多名贫苦农民组成的石河区农会宣告成立,办公地点设在王氏宗祠,农会主席为梅竹松,下设粮食、财经、文化、裁肃、土地、赤卫等委员。农会成立那天,在大栗树徐家享堂召开了有千余群众参加的大会。梅竹松在会上作了慷慨激昂的演讲,号召广大农民团结起来,“打土豪,捉劣绅,大家齐把土地分”。会场上,“打倒土豪劣绅!”“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的口号声此起彼伏,响彻山谷。

同年,在共产党员梅竹松、胡绍瑗的领导下,潜山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编为中国红军中央独立二师)和石河区农会策划梅寨暴动,制订了攻打王家牌楼的计划(当年许多地主老财纷纷携带财物逃到牌楼,国民党潜山县政府也派兵驻扎在那里)。由于敌人事先得到消息,早有准备,终因敌人装备精良,火力集中,我方只好撤退,攻打牌楼失败。8月初,敌人猖狂反攻,大批农会干部惨遭杀害,部分农会干部和赤卫队员编入红军,区乡农会相继解体。应该说,区乡农会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有力地打击了当地的封建地主阶级和反动势力,在潜山土地革命史册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1936年至1942年,一些“抗日救亡”、“忧国爱民”的进步人士,为培养爱国人才,以讲习所的形式在这里创办“潜山师范”和“东南中学”,这期间因办学需要,对原有建筑做了部分改动。

1997年,王氏族人集资对建筑进行修缮,恢复了原貌,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氏宗祠:红军议事厅旧址

林氏宗祠地处潜山水吼天柱村的深山老林里,始建于1924年。

请水寨暴动后,组建了红军三十四师,其中一团就驻扎在水吼岭附近。当地的土豪劣绅闻风而逃,该祠堂也就成了红军开会和联络的场所。祠堂一进设有亭阁式全木结构的戏楼,并在两侧置副台与厢楼;二进为“九牧堂”厅堂,为祭祀、祈福活动场所,在一进与二进之间配一口天井,西边耳房有3扇“哥特式”窗户,是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三十四师一团在此集会议事时改建的。这里地理环境险峻,树木森森,与团部驻地很近,便于隐蔽,可进可退,是理想的藏龙卧虎之地。

2007年,林氏后裔对宗祠修葺一新。

华氏宗祠:中共皖西工委驻地

坐落于潜山官庄镇日光村的街道旁,原建于清乾隆年间,砖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乾隆皇帝曾为此题匾“忠孝义和”。文革期间改作他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皖中的新四军七师大部队开赴苏北、山东解放区后,安庆一带反动势力极其猖獗,皖江地区形势日益紧张。在这一背景下,新四军七师和皖江区党委决定留下小部分武装队伍,进入大别山山区,开展隐蔽的敌后斗争,建立游击根据地,为皖西地区的解放留下革命的种子。1945年10月,新四军七师北上,白湖中心县委书记桂林栖和新四军七师沿江支队沿江团二营教导员钟大湖率领两个连和手枪队约四百人来到潜山后冲,与先期回大别山的张伟群、杨震游击队会合,成立中共皖西工委和整编皖西大队,下设六个连和一个手枪队,工委直接由新四军七师和华中分局领导。皖西工委成立后,以桐城潜山交界的后冲、螺丝岭、水贵一带山区为中心,向周围发展,分散活动于潜、岳、太、舒、桐一带山区,选拔了一批优秀干部到皖西各地,在一些村庄建立了地下党组织,组建了多支游击队,广泛开展游击战,同时组建了岳北、潜太、桐庐三个县委和湖西工委,发展党员数百人。工委驻地就在华氏宗祠,这里背靠高山,进退方便。更重要的是,这一带群众基础好,拥护革命,游击队如鱼得水,很容易打开局面。

2011年,祠堂重建,前后三进,彩绘呈祥。潜山县委将这里授牌“中共皖西工委旧址”,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除了以上几个祠堂,五庙的柳氏宗祠,在1925年曾经是共产党员程千里经常召开积极分子会议的地方,由此成立了潜山县的第一个党小组;官庄的余氏宗祠,1927年前后中共潜山特支书记余大化烈士经常在此召开会议,散发《潜山县欢迎革命军宣言》;天柱山入口处的葛公祠,解放前夕曾是潜山县政府的办公地;塔坂乡的彭氏宗祠,1947年前后是潜怀民主政府的诞生地……总之,潜山的许多古祠堂为穷苦大众的翻身解放,建立新中国所做的贡献,应该载入史册,值得我们铭记。

新闻推荐

前7月潜山规模工业企业产值同比增长7.73%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20.65亿元

本报讯潜山县克服洪灾带来的不利影响,灾后生产迅速恢复,工业经济发展总体态势平稳,生产稳步回升,转型效果初显。1至7月,该县188户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22.15亿元,同比增长7.73%,比上年同期上升3....

潜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潜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