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天柱山古井

安庆晚报 2016-04-11 11:09 大字

[摘要]天柱樵夫

 

古井,是活历史,是动文化。在天柱山诸多古井中,胭脂井、白鹤井、卓锡井和应梦井等不仅名气大,且最富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潜山变迁的直接见证者。

胭脂井年代最久远,位于县城东,始建于东汉末年,至今已1700多年。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乔公因天下大乱,辞去朝中官职,带女儿大小乔返回故乡庐江郡皖县(今潜山)。二乔长得美,有倾国之色,吴国孙策、周瑜攻取皖县后,分别娶二乔为妻,演绎出一段美女嫁英雄的佳话。传说当时的皖城东郊,一寓所金碧辉煌,溪流环绕,松竹掩映,后人称之为乔公故宅。在其后院有一井,水清且深,二乔常在此梳妆打扮。每次妆罢,姐妹俩便将残脂剩粉丢弃井中,长年累月,井水便泛起胭脂色,水味也作胭脂香。于是,这井便有了雅称“胭脂井”。因年代久远,井被掩埋,1995年才被发现而重见天日,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细看那满面沧桑的井圈,依稀可辨当年所刻字样“延康元年二月”(220)。目前,潜山县正在原址复建乔公庄园,恢复胭脂井,此工程已于去年末破土动工。

白鹤井与卓锡井,均建于南北朝时的梁武帝年间,分别为道、佛两家所建,距今有1500多年历史。据旧志载:白鹤道人与宝志禅师同时来到潜山,都相中了天柱山下的凤凰山,都想在此建观造刹。两人为争地而斗法,一放白鹤,一掷禅杖,说好法物所至,各取所需。而在各自法物收回时,但见两处清泉汩汩,蔚为奇观。于是在泉涌处乃立两井,并就近建白鹤宫和三祖庭。后来,此地道、佛文化几度辉煌,鼎盛时有“三千道人八百僧”之誉。

白鹤井,因白鹤宫的兴衰,而显赫或晦暗。现白鹤宫故址中,有两户居民住着旧时庙宇,屋前饮水塘里,但见一石头井圈露出水面,圈下便是此井。相传白鹤井泉水甘醇,是上好的烹茶水品和极好的天然饮用水,沏茶不泛泡沫。千百年来,泉水滋养着当地道人及乡民。但后世战火频仍,宫宇几建几毁,至清末民初日渐圮废,白鹤井也随之淤塞不知所在。后至民国34年(1945),潜山县立农中迁建于白鹤宫遗址附近,师生饮水均汲于宫前小池。那年久旱无雨,饮水成燃眉之急。校长乃带领师生四处找水,无意间寻得一砖石迭砌古井,掘之清泉涌注,甘冽异常。后经考证,正是白鹤井。于是,校长亲自撰文立碑,以记其盛,今碑仍在。

卓锡井,在今三祖寺后门公路东侧。卓、植立,锡、锡杖,僧人外出所用,因谓僧人居留为卓锡。井名缘此而来。据说当年宝志禅师,杖起泉涌,识得今日的三祖寺宝地,自是一番胜景。后此井千年不枯,久旱不涸,每日供几百号僧俗饮用,人们吃水不忘挖井人。而今,卓锡井存于几方小梯田中,以砖石垒砌,并不显眼。探头细瞧,井口蛛网百结,井壁苔藓遍生,但水仍清澈。井前山庄和井下禅庭,都已用上自来水,除偶有少数人驻足凭吊,平日已少有人问津。时间如轻风吹过,绚烂归于平淡,喧嚣归于沉寂。

应梦井,与白鹤井、卓锡井互成鼎足之势,相距均不足200米,距今已1300多年。据《安庆府志》《潜山县志》记载:应梦井为唐玄宗李隆基所梦,乃派官员赴天柱山寻找。待寻到野人寨附近,发现一对白鹿,于是尾随,旖旎而行,远见白鹿

 

走到一块大石头边,突然不见了。再看这里环境,与唐明皇所描述梦境毫无二致。官员让随从扒开大石头,发现下面有一眼泉水,甘冽异常。于是,回京向唐皇禀报,皇帝兴高采烈:“此井应我梦也!”井名由此而来。且在井边山岗上建起司命真君祠,今已无存。井圈由石块砌成,直径约2米,深约10米,现四周荒凉。井虽位于山岗高处,但却常年有水,堪称神奇。

世事浩渺,沧桑流年,景同时异,物是人非。如今,胭脂井边已建起了新城,其他三井的井边也开发了皖镇。除胭脂井正在复建外,其他三井都废弃在荆棘草丛中。作为独有的历史积淀,井文化值得珍惜,保护与抢救时不我待。

新闻推荐

“春风又绿皖西南— 网络媒体安庆行” 活动启动

本报讯(王菲

 

记者

 

余菲菲)4月15日上午,“春风又绿皖西南—网络媒体安庆行”采风活动在安庆市宜秀区巨石山风景区正式启动。此次活动由中共安庆市...

潜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潜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天柱山古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