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黄庭坚与潜山的不解情缘

安庆晚报 2016-04-23 11:05 大字

[摘要]名人与安庆

 

黄骏骑

 

 

 

文/图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别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北宋后期,江西诗派形成了一个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的诗歌流派,史称“一祖三宗”。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山宗师和领袖。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因而又合称“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集》等。

黄庭坚的书法亦独树一帜,擅长行书、草书,楷书自成一家,为“宋四家”之一。

史载,黄庭坚还是一位大孝子。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刷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母亲病了一年,他衣不解带,日夜守候在身边。母亲去世,他筑室于墓地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其孝行载入“二十四孝”,千载传扬。

黄庭坚的家乡江西与安徽相邻,他赴京和就任山东、河南的地方官,以及到高邮探望好友秦观,来来往往都要经过安徽两淮和沿江;他还在安徽的宣州、宁国、太平等地任职,亦在芜湖安顿过家眷,其妻、子在芜湖居住了近一年。因此,在安徽的许多地方,他都有交游和题咏。更重要的是,他的六舅李常曾担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驻节舒州(今潜山县),这就使得他在这里盘桓时间最多,与潜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年幼聪颖妙对下联

黄庭坚幼年便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即可背诵。舅舅李常到他家,随手取架上的书考他,黄庭坚对答如流,没有不知道的。李常十分诧异,称赞他日后必为“千里之才”。

有一天,李常又来到外甥家,见黄庭坚正在伏案攻读,便想试一试外甥的才学。进书房时,李常见院子里有一棵桑树,便以桑、蚕、茧、丝、锦缎之间的关系为题,吟顶真上联道:“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见舅父又来考他,黄庭坚非常高兴,才思益发敏捷,他从手中握的那管毛笔得到启发,立即对出下联:“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李常见外甥小小年纪就能对出这样难度较大的对子,对黄庭坚更加器重,着意精心栽培,使之进步很快。

黄庭坚7岁时,曾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8岁时,作诗一首送人赴举:“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赴任途中探望舅父

宋治平四年(1067),22岁的黄庭坚考中进士,任汝州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担任了国子监教授。苏轼看到他的诗文,大为赞赏,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一时间,他的名声震动四方。

神宗元丰三年(1080),黄庭坚任国子监教授期满,便赶往京都吏部候选改派。朝廷本来打算委任他为卫尉寺丞兼著作佐郎,由于受苏轼诗案的株连,被改派为江西吉州太和县县令。

得到新职后,他随即带着一家老小三十余人(友人李文伯也随行回故乡),从开封府乘船沿汴河南下至金陵,在金陵安顿好家眷后,只身前往江西吉州赴任。时值初冬,江面上常刮西北风,逆风逆水,经常因“阻风”“阻水”困于江上,前行极为艰难。当船行至池州时,狂风大作,一连几天都是倾盆大雨,船上饮食都成了问题,“何曾闭篷窗,卧听寒雨滴”(《贵池》)。

黄庭坚为何要在如此寒冬,顶风溯江而上呢?那就是利用这次赴任的机会去探望在舒州任职的六舅李常。

舅甥邂逅对榻夜语

黄庭坚有七位舅舅,李常为六舅,年纪与庭坚相差不大,且性格亦相似,喜爱文艺,醇厚内向,笃于亲情。

黄庭坚溯江西上到达皖公山下溪口(今安庆市皖口东约十五公里处),正准备转入皖河上溯舒州时,正好与“按节”出巡的舅父李常邂逅相遇(不知事先是否有约定)。舅甥相见,其喜悦之情自不必说。因风雨所阻,两人在溪口停留了十天,抵足而眠,畅叙别情。嗣后,黄庭坚以“谁知风雨后,复对此床眠”十字为韵,写了十首五律,题为《庭坚得邑太和,六舅按节出同安,邂逅于皖公溪口风雨阻留十日,对榻夜语因咏“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别后觉斯言可念,列置十字为八句寄呈十首》。“乖离十二岁,会面卒卒期”(其一),“田海非不广,舅甥自相知”(其二),“解衣卧相语,涛波夜掀床”,“涉旬风更雨,宿昔烛生光”(其九),“亲依为日浅,爱不舍我眠。教我如牧羊,更著后者鞭”(其十)等诗句,将两人在溪口相聚的情形以及舅甥深情,描述得淋漓尽致。

陶醉天柱林泉之胜

黄庭坚到达舒州后,同船返乡的文伯受父亲之命,邀请黄庭坚到他家做客。在桐城龙眠山的李府,黄庭坚结识了画家李公麟,两人相见恨晚,甚是投机。

随后的日子里,在众人的陪伴下,他游览了天柱山。让黄庭坚最为心醉的要数天柱山南麓的“山谷”。这里有“畏畏佳佳石谷水,鼓鼓隆隆山木风”(《题山谷大石》)的“山谷流泉”,有“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的“石牛古洞”,还有“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的山谷禅寺。登上凤凰山,东可眺汉武帝当年封禅的拜岳台,北可览司命真源宫,吴塘古堰、“酒岛流霞”、“诗崖漱玉”……尽收眼底。超旷的林泉之胜,实为他平生第一游历。天柱山洞天秘府的道教气象,更令他感叹不已。他在《题石牛溪旁大石》的诗中,不由得流露出他学道的心迹:“羊眠野草我世间,高真众灵思我还。石盆之中有甘露,青牛驾我山谷路。”

在唐宋两代,天柱山实为道教胜地。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司命真君所居的天柱山,“郁郁窈窈”、“诸峰排霄”,带着浓浓的神秘色彩。后四句则是表达自己学道的强烈愿望。说自己原来也是“高真众灵”中的一员,只不过暂时流落人间,现在大家又希望我回来。你看,水像甘露一样不断从山谷的溪涧中流出,司命真君已经让青牛来迎接,我现在正骑着青牛经过山谷回到真君所居的道路上。在黄庭坚的笔下,山谷流泉的石牛,现成地点化为老子骑着它过函谷关的青牛。

在另一首《题山谷石牛洞》中,这种思想表露得更充分:“司命无心播物,祖师有记传衣,白云横而不度,高鸟倦而犹飞。”首句说司命真君无己、无物,并非有心关涉司命,这是对道家的体悟;第二句所说的是三祖对慧能衣钵的传承;后两句以白云、飞鸟为喻,暗用陶渊明“鸟倦飞而知还”的诗意,表达自己的归趋。

黄庭坚被天柱山的旖旎风光所陶醉,才如泉涌,诗兴大发,先后写了《玉照泉》《题潜峰阁》《山谷次荆公韵》《登擢秀阁》《题灵龟泉石上》等十几首诗。其中的五言古风《题潜山》,更是洋洋洒洒,长达九十二句,堪称歌颂天柱山长诗之最。他在序中写道:“余家潜山,实为名山福地,视天绫缑山,不足道也。”你看,他竟以潜山为家,足见其所爱之深。“潜山带荆衡,凌厉首开辟”,“遥看芙蓉峰,削立矫秋色”,“诗崖与酒岛,仙事凛可即”……潜山的人文景观“皖公城”“二乔宅”“三祖山”和自然风光交相之美,皆入诗中。赞誉之情,溢于言表:“衰怀抱绝景,更觉落笔难”。

石刻真迹至今犹存

《宋史》记载,黄庭坚乐山谷寺、石牛洞“林泉之胜”,自号“山谷”、“山谷道人”。他常常坐在石牛上读书,很是惬意,大画家李公麟据此为他作画《黄山谷坐牛图》,以记其胜。后来黄庭坚出资将此画勒石,只可惜年代久远,这方石刻的去向不得而知。

这之后,黄庭坚还来过舒州探亲,看望女儿黄睦和后来成了他的女婿的李文伯。他当然少不了要去山谷流泉读书盘桓。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三祖山西侧山谷间,石牛洞东侧崖畔建了“涪翁亭”。《大明一统志》记载,当年“亭与石牛相对。”原亭久圮,上世纪80年代重新恢复,依山而建,为仿宋建筑。黄色的琉璃瓦,朱色的亭柱,绿色的画格,飞檐翘角,四周配有美人靠,一派古色古香。

在山谷流泉摩岩石刻中,一幅刻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字体行楷的石刻“李参、李秉夷、秉文、吴择宾、丘揖,观余书《青牛篇》,黄庭坚

 

庚申小寒”,系黄庭坚真迹,笔力苍劲洒脱,既记录了当年与友人同游的雅事,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方弥足珍贵的书法珍品。

黄氏后裔瓜瓞绵延

因了黄庭坚这段与潜山的不解情缘,如今潜阳大地上不少黄姓子孙都是他一脉相承的后裔。这绝不是“拉皇帝做大母舅”,有“世德堂”的“黄氏宗谱”为证。

乾隆己未(1739)岁菊月,赐进士出身诰授光禄大夫予诰都察院左郎御史加三级纪录二次在籍食俸年家眷弟杨汝谷拜撰的《黄氏家谱“原序”》中明确记载:“……坚(黄庭坚)子相承父泽,授奉政大夫。相生然,然生野,野生倓,至胜一、正一,元末避陈友谅之乱,寄居外祖余宅,因以余为姓。以而思其祖涪翁曾宦游于潜,爱林泉之胜,自号山谷道人,而家于潜者久之,乃复其姓为黄。胜一则居太子墩;正一则居皖城。胜一阅三世,文彬公分迁庐州……”(文中标点系笔者所加)在此之前所修的宗谱中均有同样的记载,只不过追溯得更久远。这段文字告诉我们,1085年5月,黄庭坚40岁时儿子黄相出生,从此烟火有续,到了胜一、政一已是第6代,因为祖上涪翁热爱潜山山水,于是避战乱从江西修水迁至潜山,黄胜一居怀宁太子墩(今育儿村),黄正一居皖城(今梅城)。往事越千年,沧海变桑田。屈指算来,从元末明初的1368年至今已近七百年,按谱系派别“胜觉文启永拜子天道辅朝廷德化邦国仁笃本源义匡光大显……”,我们是迁潜始祖胜一公、正一公的22世孙。这样,我们该是黄庭坚正宗的第28代裔孙。

在世德堂《黄氏宗谱》中,还收录了黄庭坚的《家诫》《山谷家书》。“兄叔慈惠,弟侄恭顺”,“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酬”,“生计厚薄但自安命不可令断读书种子”……言简意赅,句句掷地有声。

迁潜始祖筚路蓝缕创业难,世德后裔光前裕后家声远。每每去山谷流泉,观先祖留下的墨宝,驻足流连,怎不思接千载,慎终追远!

潜山县三祖寺附近的涪翁亭

三祖寺边山谷流泉中的黄庭坚石刻

新闻推荐

神州几多 胭脂井 潜阳子

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大乔、小乔的故事,知道大小乔的人也都知道“胭脂井”的传说。旧志载:乔公,汉末避地于潜之北三里,名彰法山;山麓溪水环曲,松竹郁茂,为其故居(...

潜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潜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