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宋四相与天柱山

安庆晚报 2015-06-18 12:49 大字

[摘要]天柱樵夫

 

若问天柱山历史上何时曾繁盛?我的回答是,宋朝,尤其是北宋!证据有二,天柱山摩崖石刻留下的151幅石刻,宋朝109幅,而北宋达70幅;再者,宋时一大批政治、文化方面的顶尖人物,都曾与天柱山有过亲密接触,其中就有李迪、王珪、王安石和李纲四位宰相。

北宋是个崇文抑武的年代,虽在在军事和经济上积弱,但在文化和科技领域却创造出辉煌成果。北宋时,潜山为舒州治所,即安庆前身,既有秀甲一方的天柱山水,又有清雅文蔚的田园风味。抑或舒州盛景吸引眼球,抑或厌倦尔虞我诈的政治生活,总之,文人达官们纷纷离京抵舒。使得此时的舒州,俨然成了文化后花园。

宋景德年间,在祭拜天柱山队伍中,有宰相李迪的身影。李迪(971-1047),河北赞皇人,点过状元,《宋史》称谓贤相。因与朝臣丁谓等政见不合,一度被贬为秘书监,知舒州。后两度为宰相,消除章献太后临朝专制隐患,尽职辅佐仁宗。77岁病逝,朝廷册封谥号“文定”,皇帝亲书墓碑:“遗直之碑”。其子李柬之,与天柱山渊源更深。柬之洞,又名仙人洞,位于天柱峰东,由三块巨石交叠而成,洞内空阔,石凳石桌错落有致,石灶石床可炊可憩。石壁上,柬之题书“大宋李柬之宿”石刻。这是入主峰景区的首幅石刻。山下石牛古洞石壁,还有“李柬之公明”石刻。文献载宋天圣年间,柬之曾到天柱山,为其父祈寿,为大宋祀福,灵仙观建成,亲任“观使”,负责接待朝觐祭祀官员。

安徽省志载,宰相王珪(1019一1085),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来舒州定居,后代成了潜山人。令人惊奇的是,大词人李清照和大奸臣秦桧的妻子王氏,居然都是他嫡亲孙辈,一个是外孙女,一个是孙女。王珪因酷爱天柱山胜景,曾建宅于玉镜山麓。他是舒州土生土长的进士,也是舒州第一位宰相。他对家乡情深意笃,写下了不少赞美诗作。王珪历事仁、英、神、哲4帝,居相位16年。但后世对其评价并不高,因上殿朝见说“取圣旨”,奏请说“领圣旨”,退朝说“已得圣旨”,故后人称“三旨宰相”,讥讽其顺承帝意,明哲保身。其实,在封建专制社会,委屈求全以保平安的,岂止王硅一人。而当官不弃学问,爵位文章同时彰显于世,历史上又有几人能出其右?

九百多年前,风云人物王安石(1021-1086),正在舒州默默砥砺。宋仁宗皇祐三年,王安石出任舒州通判,刚过而立之年,正踌躇满志,“以少施其所学”,了解民间疾苦,为以后为相变法打下基础。王安石曾与其弟到石牛古洞秉烛夜游,坐石听泉,刻石留念。石刻至今犹存:“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公务之余,筑室夜读,常通宵达旦,读书台上燃烧的烛火,如同明月照亮夜空。王安石一生勤读不辍,勤政廉政,为后人景仰,其遗址“舒台望月”,为潜山十景之首,今为潜山县委所在地天宁寨。王安石留下许多吟咏天柱山的诗篇,如《望皖山马上作》《九井》等,至今读来意境隽永。离舒后,王安石难忘故地,又作《别皖潜二山》等,表达对天柱山的依恋。晚年友人赴任舒州,他赠诗:“旧游笔墨苔今老,浪走尘沙鬓已斑;揽辔羡君桥北路,春风枝上鸟关关。”对舒州的真切怀念跃然纸上。

李纲(1083-1140),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南宋初,为丞相,修内政,整边防,以尊攘为己任,力图恢复失地,为主和派阻拦,仅任宰相七十天。建炎元年(1127),宋高宗听从谗言,放弃北巡计划,李纲据理力争:“国之存亡在此一举”;并陈言:“每改已定之事,必有间阻之人”,极论“君子小人不可并立”。不数日,李纲力争无效,自求罢职。据《安庆府志》,李纲曾出知舒州,集合豪绅刘源义军抗元救国,治政有方,成绩卓著,在百姓中很有声望。后见宋室兴复无望,不胜悲愤,曾作《病牛》一首:“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以牛自喻,为抗金奔波一生,最后却落得降职流放,正如老牛劳累一生无人怜惜,但只要对国家和百姓有利,纵使累倒残阳里也心甘!

新闻推荐

筑巢引凤 让企业与安庆相生相长

 

吴晓胜

 

记者

 

王虎在10月14日的签约仪式上,与会客商代表等200多位嘉宾来到了活动现场。在座企业家们纷纷表示,安庆是适宜投资、兴业和发展的一方宝地。...

潜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潜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宋四相与天柱山